险将乙二醇浓度从60提升到75,才勉强让车队完成演习,但这种违背标准的操作,就像在装甲心脏里埋了颗定时炸弹。
深夜的办公室,一盏钨丝灯在寒风中摇晃。陆明远将从故障坦克上提取的冷却液样本滴在载玻片上,显微镜下的景象让他瞳孔骤缩:原本清澈的液体里悬浮着不明黑色颗粒,在电子束照射下,这些颗粒竟呈现出规则的晶体结构。他颤抖着拿起光谱分析仪,屏幕上跳出的成分数据让后背瞬间发凉——样本中检测到了微量的铊元素,这种重金属会在高温下加速金属腐蚀,而维修手册里对此只字未提。
\"他们留了后手。\"陆明远握紧拳头砸在桌上。窗外,哨兵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他迅速将数据拷贝进铁皮保险箱。此刻他终于明白,为什么撤离前苏联专家反复强调\"必须严格按照手册操作\",原来所谓的技术援助,不过是让中国军工永远卡在依赖的枷锁里。
三天后,绝密会议在基地地下掩体召开。司令员王剑锋的烟斗在地图前明灭,墙上的红旗与红星标志在烛光中微微晃动。\"同志们,最新情报显示,苏联在撤回专家时,对至少17个关键技术节点动了手脚。\"他的目光扫过参会的技术骨干,\"包括导弹陀螺仪的校准参数、坦克变速箱的齿轮比甚至我们引以为傲的冷却液配方。\"
陆明远举起手中的检测报告:\"司令员,我在t-54的冷却液里发现了人为添加的腐蚀剂。更可怕的是,这些杂质的反应特性会随着环境温度变化,现在是加速腐蚀,保不准哪天就会引发爆炸。\"会议室陷入死寂,有人倒抽冷气,有人默默握紧钢笔。
散会后,陆明远被王剑锋单独留下。老将军递来一杯浓茶,茶叶在杯底打着旋:\"小陆,组织决定成立自主研发小组,从零开始攻克冷却系统。这可能是条布满荆棘的路,但我们别无选择。\"窗外传来坦克启动的轰鸣声,声音嘶哑得像是一头病入膏肓的巨兽。
研发工作比想象中更艰难。没有了苏联的技术支持,团队连基础材料的配比都要反复试错。某个深夜,陆明远在实验室里连续奋战36小时后,突然盯着烧杯里沸腾的冷却液愣住——当他将配方中的乙二醇替换成国产丙二醇,并加入自主研发的缓蚀剂时,样本的耐温性能竟超越了苏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