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墨逐字拼读着拉丁铭文,手指突然颤抖起来。这个年份——万历十年,正是葡萄牙人获准定居澳门的第二年。更微妙的是接榫处的\"鱼尾纹\",他在《武备志》火器卷见过类似结构,那是佛郎机人改良弩机的专利设计。
子时的梆子声传来时,沈墨终于拼凑出可怕的事实:这些号称\"蒙古秘甲\"的锁子甲,实则是用日本白银从澳门走私的欧式装备。他蘸着茶水在案几上画出三条线索:镍矿→澳门→晋商→九边,水痕在月光下像极了锁甲上的死亡纹路。
二、锻造暗线
1 军器局暗访(行业黑话体系)
沈墨裹着粗布棉袍,蹲在军器局老匠人孙铁锤的火炉旁。炉膛里跳动的火焰将老人脸上的皱纹映得沟壑纵横。\"这"雪花缠"的纹路,\"孙铁锤用火钳夹起一块甲片,指着上面蛛网般的纹路,\"得在腊月最冷时,把烧红的铁坯埋进雪山里捶打。\"
老人突然压低声音,改用龙江船厂的暗语:\""鸳鸯扣"要用"水龙王"的力气。\"见沈墨不解,他抬手指向窗外隐约可见的水车轮廓。沈墨瞳孔骤缩——这正是利玛窦曾说过的葡萄牙水动力锻锤技术。
翻检澳门海关文书时,一份万历五年的扣押清单引起沈墨注意:三箱标注\"倭铅\"的矿石,经查验实为含镍量极高的异域矿砂。文书末尾的批红被墨迹刻意污损,但依稀可辨\"晋王府用印\"四字。
2 技术溯源阴谋
晋商账房的密室中,沈墨用白醋熏烤账本。原本空白的夹页渐渐浮现出密密麻麻的暗记:\"白羊绒二十担交板升城\"、\"红毛船三艘泊月港\"。他猛然想起徐光启的发现——蒙古板升城附近新发现的矿脉,出产的正是含镍白铜。
显微镜下的甲环截面呈现出奇特的色彩分层:芯部灰白,边缘暗黑。沈墨取来《泰西金相图说》对照,这正是欧洲最新的\"渗碳-回火\"工艺特征。他指尖发冷——能掌握这等技术的,整个远东唯有澳门那几家佛郎机匠坊。
窗外传来打更声时,沈墨在宣纸上勾勒出完整链条:白羊绒(镍矿)→红毛船(葡商)→鸳鸯扣(水锤)→雪花缠(冷锻)。最后一笔力透纸背,墨迹在\"晋\"字上洇开,像团化不开的血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