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根本无法破开宋军的重甲——事实上,与十文字枪类似的卜字戟,之所以只在秦汉和魏晋六朝流行,到了唐朝就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就是因为唐朝以后,中原王朝的铠甲越来越精良了。
中式重甲都是如鱼鳞片那样层层交叠的,很少有缝隙,只有全力往前贯刺才能捅穿,横刃啄击那点力度根本破不了。唐朝以后也就不再费力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了。
相比之下,扶桑人一直到战国时期,还有很多竹甲,竹甲的缝隙很明显,甲片并不是交叠的,十文字枪横扫时只要被偏斜滑到竹甲甲缝里,就可以轻易伤人。所以扶桑人才迟迟没法淘汰与卜字戟结构相似的十文字枪。
后来明朝时倭寇入侵,戚继光对倭寇的所有兵器都进行了仔细研究,觉得倭刀确有价值,还模仿改良、想办法克制。但对同样来自倭国的十文字枪,戚继光研究后就觉得“完全没有借鉴引入的价值,因为横刃的扫击破不了中式重甲”,还浪费了材料、增加了造价、枪头变重后兵器整体重心越发前移难以握持,等等。
赵子称有那么多前人经验可以借鉴,加上他素来实事求是,不乱拍脑门决策,想到一个什么点子都会先试产做实验,去芜存菁反复优化,这才有了如今慕容妍看到的这把枪。
至于双钩枪的钩子前缘也开刃后、整体强度下降的问题,赵子称就靠新式锻造技术来弥补了。
他在钱塘江边落差较大、水流较为湍急的位置,引入测流搭建水车,再配套建设蓄水池以调蓄势能,用均匀的水力推动锻锤。
水锤锻造出来的钢铁兵刃强度远大于如今现有的兵器,也能超过后世历史上明朝乃至清前期的冶金锻造水平。
如此一来,双钩前缘开刃变薄带来的强度下降,也就能弥补了。双钩变薄后枪头的整体重量提升量也变小了,新式双钩枪的枪头重量,几乎和原来的单侧钩镰枪枪头差不多重,也就不必再在枪尾设置配重,最多只要稍稍加长枪杆即可。
而这种多方改良后的双钩枪,在平原作战时也能一定程度上替代山地战时鸳鸯阵里的狼筅——双钩枪的双侧横刃,也能跟狼筅的枝杈那样,干扰敌军长兵器的捅刺。
虽然不如狼筅的枝杈那么多那么密,干扰效果要打个折扣,但总比没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