邃的格局观念,那么想要洞察到其中的奥妙精髓恐怕绝非易事。
即使在人和昆虫、动物之间,也潜藏着这种保留边界的概念。当然,我们也可以借鉴异界学者的“模因论”,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的“模因”。毕竟,吃饱了撑着去打搅蚂蚁窝、惊醒旁边树上的鸟窝、大半夜打扰路边动物休息的情况还是少数。这是因为,这些基本的约定俗成还是存在的。
或许是由于生活环境太过狭隘受限,又或许是那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挡住了我们眺望远方山河与璀璨星空的视线,致使人们常常只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周遭那些触手可及、肉眼可见之物,而对于那些真正值得敬重的事物反倒视若无睹。即便是在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当中,虽有“礼敬天地”之说,但究竟为何要以“礼”相待于“天地”,似乎已无人能够清晰阐释其中缘由。在这些民俗文化里,更为着重强调的一点则是“天地生养万物”,意即不单只是家庭、社会以及国家哺育着我们成长,就连广阔无垠的天地同样也滋养了我们。这种感恩之情,并不仅仅源于单纯的养育之恩,更关键的在于,切不可忘却人之本位所在。
毋庸置疑,李明置身于万物竞相求生的激烈角逐之中时,仰仗着他独具一格的聪慧头脑以及天马行空般的创新创造力,成功斩获了相较而言较为公平对等的一席之地,进而孕育并发展出独属于他个人的灿烂文明。他拥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本领,能够把自然界里形形色色的生物乃至非生物元素天衣无缝地融入到自身的构思设计里头去,从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无穷无尽的奇妙构想。
不过,一旦脱离了李明所熟悉的那个特定生存空间,那么他原本所具备的种种能耐便会瞬间黯然失色,变得极为有限起来。
尽管汉代曾有“天地之间唯人最贵”的观念,但他并未真正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这种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导致了人本位的扭曲,使得人们过于自信,忽视了自身的局限性。
尽管历史上存在着各种部落、群体、国家等源于人类自身认可的社群,但李明并不能完全掌握自然界。正如一个比喻所说,天地就像一个出租给李明的场地,万物是其中的租客。租客之间互相形成市场和规矩,但租客本身与借宿的场地是两回事。
人类社会可以根据自身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