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稷下的一天 > 第45章 ‘正\’源(4/4)
当它被运用到诸如赈灾之类的场景之中时,那种安抚人心以及充实物质的恢复过程便清晰可见。仔细观察会发现,“赈”字对“辰”字的结构有所借鉴,与此同时,还包含着一种隆起的意象。

    在古老的明学宫中流传着一句名言:“震曰丰隆。”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当地形隆起之时,周围云气充沛,然而正因如此,这里更容易成为雷电攻击的目标。同样的道理,那如梦如幻的海市蜃楼也是呈现出两端较低而中间高耸的隆起状态。此外,还有古代祭祀时使用的“脤肉”,之所以得此名,便是由于其蹄髈部位较为充实且高高隆起所致。

    最后,如果我们将视线聚焦于“正”字的篆文形态演变历程之上,便会惊奇地察觉到其中蕴含着一种令人瞩目的现象:它竟与现代常见的符号“=”以及另外一个符号展现出了极为相似的情形。如此奇妙的关联性犹如一道神秘的纽带,将古老的篆书与当代的符号紧密相连,使人不禁对汉字文化那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的特质发出由衷的慨叹。

    这种符号所经历的变形与转化,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幻之旅,悄然揭示了篆文所具备的高度符号化特征。与人们通常认为的象形文字不同,篆文更多地依赖于抽象的符号组合来表达其含义,而非通过直观的图形描绘事物的形状。

    李明平日里热衷于翻阅现代训诂学的经典着作,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他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众多原本由于细微差异而导致意义发生变化的篆文,竟然都被归纳入同一类文字意思之中。这一现象无疑给那些致力于研究此类文字的学者们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宛如一个深邃的大坑,使得他们在追寻真相的道路上不得不加倍小心、步步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