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及文化与传统技艺的时候,李明总会不厌其烦地一再强调必须要做到清本正源。特别是在针对古代典籍《说文》展开的训诂探究当中,关于“正”这个字存在着十分明晰确切的阐释——“正者,是也”。从字形上来看,此字起源自“止”,其所传递出的含义乃是借助始终如一、持之以恒的途径去终止并矫正偏差谬误。虽说如此这般的解释已然显得颇为清晰明了且浅显易懂,但事实上,它依然未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将“正”字本身所蕴藏的所有深邃意旨尽数囊括在内。
然而,倘若我们能够更深入地去探寻一番,便不难察觉,“正”字的构造实则隐匿着诸多精妙玄奥之处。只要悉心加以端详审视,就能够发觉,该字是由总计三个部分经过精巧绝伦的组合而形成的:位于下方位置的“丅”、处在中间区域的那个勾勾以及另一个独具特色的符号。恰恰就是这三个貌似平平无奇的构件彼此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最终共同构建成了一个完整无缺的“正”字。
在一本名为《蒙学浅谈(二)》的着作里,曾专门提到过“丅”这个符号代表着向下传递的意思,同时它还有一种倾斜的意味包含其中。如此一来,“正”字所传递出来的意象便是一个在下传过程中发生了倾斜的状态,这暗示着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了扭曲变形、不再平整的情形。而为了解决这种不良现象,李明便会借助那个勾勾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正。
通过这样一种别出心裁的解读方法,人们不但能够更加深刻全面地领悟“正”字本身的意义,而且还能够更加透彻地把握文化及传统技艺在代代相传的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传承与纠错等关键环节。
因此,“正”字,其初始含义为:通过某种方式使倾斜得以修正。这个过程衍生出整齐、纠正等含义。在民俗中,“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话与《尚书·说命上》:“惟木从绳则正”相互呼应,可以理解为上下梁之间的关系与“正”字密切相关。尽管李明的《说文解字》将“正”字简单地附会为纠正错误,但这种解释终究难以全面。
在《孟子·万章下》里有这么一句话:“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素羽老师将此句中的“正对”解释为“真诚”之意。如此一来,当我们再去理解“李明不敢偏离对话”时,其中的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