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统的健康观念认为适量的运动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促进新陈代谢至关重要。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促进骨骼健康,还能减轻压力、改善情绪,并降低患慢性疾病的风险。
李明所秉持的观点或许源自于其对于“静止”这一概念与众不同的解读。在他看来,如果人们过度地投身于各类运动之中,那么随之而来的将会是身体的极度疲惫以及精力的大量损耗,长此以往,无疑会给身体健康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所以,相较于剧烈的运动,他更为推崇借助冥想来舒缓内心的压力、让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并给予自身足够的休息时间,以此维系身体与精神之间微妙的平衡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静止”绝非单纯意义上的纹丝不动。相反,它更多地指向了在我们忙碌纷杂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寻觅那一份恰到好处的平衡感,从而有效规避过度的身体劳累以及沉重的心理负担。
实际上,李明的这一观点也并非毫无科学根据可言。毕竟,倘若运动超出了人体所能承受的合理限度,就极有可能引发诸如身体疲劳不堪、意外受伤甚至免疫力陡然下降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而且,对于部分人群而言,过量的运动非但无法缓解心理压力,反倒可能使其进一步加剧,进而诱发焦虑、抑郁之类的负面情绪。鉴于此,探寻到一个真正契合自身状况的运动量以及与之相匹配的静止休憩时长,便成为了保障身心健康的关键所在。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充满活力与宁静祥和之间寻得那个最为理想的平衡点。
至于李明所体验的萨毗迦三摩地(savikalpa saadhi),这是一种深度的冥想状态,代表了一种介于完全清醒和完全无意识之间的意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李明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觉知和心智活动,同时体验到与所专注对象的高度合一感。他的心智活动并未完全停止,而是变得微妙而精炼。他仍在进行思考、想象或感知,但这些过程不再受到日常杂念的干扰,而是更加集中和有序。在这种状态下,“观察者”与“被观察”的二元对立不再是冲突性的,而是以一种和谐和平静的方式存在。李明可能会感到自己与所专注的对象之间有一种深刻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并未消除自李明意识。总之,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