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以及示波器上捕捉到的关键信号波形。
芯片内部的数字信号处理器开始高速运转,执行着复杂的同步算法。它需要在茫茫的无线信号海洋中,准确地捕捉到来自模拟基站的那微弱而关键的同步信道(sch)信号,并从中解码出基站的识别码(bsic)和当前的网络时间信息(帧号)。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屏幕上的日志信息不断滚动,显示着搜索算法的迭代过程。
“频率偏差校正中……” “时隙同步尝试……” “检测到可能的sch信号能量峰值……”
突然,控制台窗口中跳出了一行绿色的提示信息:
[phy_rx] synchronization channel (sch) locked! fn=, bsic=67
“锁定了!同步信道锁定了!”负责监控日志的工程师激动地喊了出来!
这意味着,“蜂鸟一号”的接收机成功地“听到”了来自模拟基站的第一声“呼唤”,并准确地对上了“时间”和“身份”!这是整个通信链路建立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实验室里响起了一阵短暂而热烈的掌声!张建华紧绷的脸上也露出了一丝笑容,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非常好!继续!”张建华立刻下达下一步指令,“解码广播控制信道(bh),获取系统信息!”
芯片的接收机开始尝试解码承载着更多网络参数(如小区标识、邻区列表、接入参数等)的bh信道。这需要更复杂的信道估计和均衡算法来对抗信道衰落。
几秒钟后,又是一行绿色的提示:
[l1_ctrl] bh deded suessfully syste ration blocks received
“系统信息也收到了!”
“太棒了!”陈家俊忍不住赞叹道,“物理层下行通路基本验证成功!接收机性能很稳定!”
接下来,是更具挑战性的上行通路测试——让芯片主动向模拟基站“说话”。
“配置上行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参数。” “尝试发送随机接入(rando aess)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