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 第121章 东方欲晓 - 深耕神州的决心(3/4)
阐述,逻辑清晰,数据翔实(虽然部分数据基于他的“未来视野”),充满了战略高度和对未来的精准预判。

    在他阐述完毕后,赵晴鸢立刻接过了话头。她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投影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厚达数十页的《启明芯在中国大陆设立大型研发中心可行性分析报告》。

    “各位,基于林总的战略构想,我的团队在过去几周,已经就此进行了初步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赵晴鸢的声音冷静而专业,开始展示报告的核心内容。

    报告中,她详细对比了两个主要的候选城市——深圳和上海:

    深圳:

    优势: 紧邻香港总部,便于管理和协同;拥有成熟的电子制造产业链和供应链基础;特区政策灵活,营商环境相对开放;近年来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人才吸引力不断增强;生活成本相对较低。

    劣势: 高端研发人才储备(特别是基础研究和顶尖算法人才)相比上海略有不足;城市综合配套(如国际教育、医疗)相对滞后;与国际顶尖大学的联系不如上海紧密。

    上海:

    优势: 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国际化程度高;拥有复旦、交大等顶尖高校,人才储备雄厚,特别是软件和金融科技人才;城市综合配套完善,对国际化人才吸引力强;长三角地区产业基础雄厚,辐射范围广。

    劣势: 距离香港总部较远,协同成本较高;生活和运营成本(特别是写字楼租金)高于深圳;政府政策可能相对深圳不够灵活;半导体制造产业链不如深圳及周边地区集中。

    赵晴鸢的报告,用详实的数据和客观的分析,清晰地呈现了两个城市的利弊。

    “综合来看,”赵晴鸢总结道,“如果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更贴近制造基地、利用更灵活的政策、并与香港总部保持最紧密的协同,那么深圳是更优的选择。但如果我们更看重吸引最多元化、最高端的研发人才(特别是软件和基础研究领域),并希望借助城市的国际化平台辐射更广阔的市场,那么上海可能更具潜力。”

    会议室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黄耀龙和陈家俊更倾向于深圳,认为靠近工厂和香港总部更便于管理。李志远则觉得上海的高校资源和人才储备对eda和算法研发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