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开始考虑将主要精力转回技术规避方案时,一个意想不到的突破,却在最不经意的地方出现了。
突破口,竟然来自于一位刚刚加入启明芯不久的、负责“盘古”eda项目底层数据库优化的年轻软件工程师,小赵。小赵是个技术宅,除了工作,最大的爱好就是逛各种冷门的、骨灰级的计算机历史和技术论坛。
这天晚上,小赵在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后,像往常一样,打开了一个名为“retroputg bbs”的、界面极其简陋、用户也寥寥无几的在线论坛。这个论坛聚集了一批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极度痴迷的“老古董”和研究者。
小赵正在漫无目的地浏览着一个关于“早期数字信号处理(dsp)芯片与算法”的讨论串。帖子里,一群id古怪的“大神”们正在争论着ti(德州仪器)的ts320系列和at&t的dsp16系列在当年的优劣,以及各种早已被遗忘的音频、语音压缩算法的实现细节。
突然,一个id为“psychoatic_guru”的用户在回复中提到了一句:“……说到感知编码,其实早在80年代中期,karlhez brandenburg(p3的主要发明人之一)在爱尔兰根大学做博士研究的时候,他的导师dieter seitzer教授实验室内部,就已经有一个基于vax小型机运行的、相当完善的感知音频编码仿真系统了,他们称之为‘ocf’(optiu dg the freency doa)。我记得当时看过一份他们内部的技术备忘录(technical o),里面详细描述了掩蔽阈值的计算和比特分配策略,相当超前……”
这段话立刻引起了小赵的注意!brandenburg!dieter seitzer!爱尔兰根大学!ocf!技术备忘录!这些关键词,不正是“技术考古小组”一直在苦苦追寻的吗?!虽然只是论坛上的一段“吹水”,但这个id看起来非常专业,提到的信息也异常具体!
小赵的心脏猛地一跳,他立刻将这段回复截图,并以最快的速度冲到了还在加班的李志远的办公室!
“李…李博!”小赵激动得有些结巴,“您快看这个!这个论坛上的信息!会不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