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工程师),去寻找那些可能早已被遗忘的ebu历史档案。
过程依旧充满了艰辛。爱尔兰根大学的早期德语论文获取不易,翻译和理解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跨领域的文献浩如烟海,找到真正相关的“珍珠”如同沙里淘金。而ebu作为一个庞大的国际组织,其历史档案的管理和开放程度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时间一天天过去,进展时好时坏。他们找到了一些seitzer教授早期的德语论文,其中确实探讨了音频信号的感知特性,但似乎没有直接触及p3的核心算法。他们在语音编码领域也发现了一些关于掩蔽效应的应用,但与p3的心理声学模型关联度不够直接。
就在团队再次陷入瓶颈,开始怀疑这些方向是否正确的时候,负责ebu线索的小组,终于传来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
他们通过一位曾在bbc工作过的退休音频工程师顾问,辗转联系上了当年参与ebu dab项目的一位关键人物。这位老先生在回忆当年数字音频编码技术选型过程时,无意中提及了一份由ett(法国电视传输研究中心)在1988年底提交给ebu某技术委员会的内部研究报告。这份报告详细描述了一种基于子带编码和心理声学模型的音频压缩方案,其核心思想与后来的peg yer 2甚至yer 3(p3)有着惊人的相似度!更重要的是,这位老先生确认,这份报告当时在ebu的相关成员机构内部是传阅和讨论过的,可以被认定为“公开”!
“找到了!可能真的找到了!”负责该线索的组长激动地向林轩和李志远汇报,“我们正在通过那位老先生的关系,尝试获取这份ett的报告原文!如果内容属实,并且公开日期无误,这绝对是一份能够挑战p3核心专利新颖性的重磅炸弹!”
虽然报告原文尚未到手,其具体内容和法律效力还有待最终确认,但这无疑是“技术考古”行动开始以来,出现的最有希望的一缕曙光!
林轩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也是一阵激动,但他表面上依旧保持着冷静。“很好!继续跟进!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拿到这份报告!同时,其他方向的搜索也不能放松,我们需要尽可能多的‘弹药’!”
他知道,这份ett的报告,在前世的p3专利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