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这是张轨能拿出的全部家底。
最艰难的是粮食。建兴三年(315 年),长安米价涨到一斗黄金二两,宫中每天只能煮麦粥充饥。司马邺看着侍从端来的粥碗,想起《汉书食货志》中的 “常平仓” 制度,却无奈地发现,长安的太仓早已空空如也。他下令拆除宫墙的木材,分给百姓搭建窝棚;又将皇室的金器熔毁,铸成钱币购买粮食 —— 即便如此,每天仍有百姓饿死在街头。
朝堂上,他不得不与索綝等权臣周旋。索綝仗着兵权,多次截留各州的贡品,司马邺却只能微笑着说:“将军守长安有功,这些贡品本应先犒劳将士。” 私下里,他却在诏书中写下:“索綝跋扈,甚于董卓。” 但他不敢发作 —— 此时的长安,全靠索綝的军队撑着。
建兴四年(316 年)十月,长安城外的刘曜大营。司马邺站在城楼上,看着匈奴士兵将汉人俘虏的头颅堆成京观,腐臭味随风飘来。他数着城下的敌营,足有三十余座,而城中守军只剩五千,且半数带伤。
“陛下,凉州的援军不会来了。” 麹允的声音像一把钝刀,“城外的麦田已被烧光,百姓开始易子而食。” 司马邺望着麹允,发现这个曾经的铁血将军,眼下眼底全是血丝,铠甲下的衣服已被脓血浸透。他突然想起三个月前,麹允在阵前亲手斩杀三名匈奴将领,鲜血溅在他的皇袍上,那时他说:“朕愿与将军共饮匈奴血。”
廷议持续了三天。第一天,索綝主张投降,被麹允拔剑砍断冠带;第二天,梁芬提议迁都汉中,却被索綝冷笑 “汉中路险,陛下想做第二个刘禅?”;第三天,司马邺看着大臣们疲惫的脸,突然想起《左传》中的 “子鱼论战”:“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但他知道,此时的晋军,连 “不成列” 的勇气都快没了。
十一月乙未,司马邺穿上羊车,带着棺材,自缚出降。车出宣平门时,百姓们围聚在道旁,哭声震天。一个老妇人突然冲上前,往他怀里塞了块硬饼:“陛下,这是老身最后一点存粮。” 他接过饼,发现饼上还带着体温,泪水终于落下 —— 他投降,不是为了苟活,而是为了让这满城百姓,能少死一些。
刘曜接受投降的仪式充满羞辱。司马邺跪在地上,看着对方将象征晋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