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野。直到蜀汉灭亡,弟子们整理二人遗着,才发现他们在驳斥对方的注疏中,竟暗藏对典籍的共同敬畏 —— 或许,真正的学术,从来都是在碰撞中传承。
河南洛阳的孟光,是汉太尉孟郁之后,献帝迁都时逃入蜀,刘焉父子待以上宾。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公羊春秋》,却有个毛病:见不得官场歪风,必直言痛斥。延熙九年(246 年)秋,大赦令下,孟光当众责问费祎:\"夫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今主上仁贤,百僚称职,何需数施非常之恩,惠奸宄之恶?\" 费祎尴尬谢罪,从此躲着他走。
孟光的直言,连后主都怕。他任大司农时,见宫中增造声乐,上疏道:\"昔世祖节俭,故能成帝业;今先帝之志未竟,岂尽乐之时?\" 后主虽不悦,却因他是耆宿,只能忍气吞声。有人劝他 \"明哲保身\",他拍案道:\"吾读《春秋》,学的就是 " 董狐直笔 ",若畏权贵,何异于腐儒?\"
秘书郎郤正常向孟光请教太子学业,孟光却问:\"吾欲知太子权略智调何如,非问读书多少。\" 郤正答:\"太子仁恕,有世子之风。\" 孟光摇头:\"仁恕乃家户所有,储君当务权略!\" 他的话惊醒郤正,后来郤正辅佐后主,常以 \"权略应时而发\" 劝谏,正是受孟光启发。
景耀元年(258 年),孟光卒于家,享年九十余岁。临终前,他望着案头的《公羊传》,对弟子说:\"吾一生直言,虽遭嫌忌,然无愧于经。\" 他的墓碑上,后人刻下 \"汉臣孟光\" 四字,无一字谀辞 —— 这,正是他追求的 \"董狐之笔\"。
义阳来敏,是东汉名将来歙之后,随姊入蜀,随身携带的木箱里,装满了《左氏春秋》《仓颉篇》。他善正文字,见官府文书有错别字,必亲自修改,连诸葛亮的公文也不放过。有次发现 \"籴米\" 写成 \"粜米\",竟直接跑到丞相府,指着竹简说:\"此字颠倒,误事匪浅!\" 诸葛亮苦笑道:\"敬达(来敏字)校正,吾当拜谢。\"
来敏的博学,让他成了蜀汉的 \"活字典\"。后主读《左传》有疑,必召他讲解;军中讨论古礼,必请他决断。但他有个致命缺点:\"语言不节,举动违常\",多次因口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