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 > 第155章 蜀汉儒士群像:在典籍与乱世之间的精神坚守(3/6)
,每有宾客,必指树曰:\"凤凰非梧桐不栖,吾非明主不谏。\"

    杜琼的学问,精在谶纬。谯周曾问他 \"当涂高者魏也\" 的深意,他答:\"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 又暗示汉官名多称 \"曹\",是天意预示曹魏兴起。这些话被谯周记在心里,后来推演成 \"刘氏已具,当授与人\" 的亡国论,杜琼却从不承认自己是源头:\"吾不过述先师之言,何敢居功?\"

    杜琼的沉默,是乱世中儒者的生存智慧。他历经刘焉、刘璋、刘备三主,始终阖门自守,蒋琬、费祎器重他,他却只谈典籍,不言时事。有人劝他着书立说,他摇头:\"昔扬雄作《太玄》,反招笑骂,吾宁守拙。\" 直到八十岁卒于家,留下《韩诗章句》十余万言,却不教诸子,怕他们卷入谶纬之争。

    延熙十三年(250 年),杜琼临终前,望着窗外的梧桐树,对谯周说:\"吾观天象,蜀祚恐不久矣。然儒者之责,在传经,不在预言。\" 他不知道,自己的沉默,反而让谯周在蜀汉灭亡时,找到了劝降的 \"天命依据\"—— 这或许是他最无奈的预言。

    建安十九年(214 年),许慈与胡潜从交州入蜀,一个精研郑氏学,一个熟稔汉家旧典,本应是蜀汉学术的双星,却成了朝堂上的 \"斗鸡\"。许慈讲《周易》,必穿郑玄同款深衣;胡潜讲《周礼》,则痛斥郑氏注 \"误人子弟\"。两人的藏书从不互通,有次许慈向胡潜借《三礼图》,胡潜竟让人传话:\"吾书非仁笃(许慈字)可读。\"

    刘备定蜀后,命二人典掌旧文,本想振兴学术,却不想引发更大纷争。每次朝会讨论礼制,两人必拍案争吵,许慈骂胡潜 \"不通古义\",胡潜讽许慈 \"泥古不化\",甚至动起手来,扯碎对方的儒冠。刘备无奈,在宴会上让倡优模仿二人斗殴,酒酣之际,只见 \"许慈\" 与 \"胡潜\" 先是文斗,继而武斗,举着木简互殴,满座哄笑,二人却面红耳赤,从此稍有收敛。

    许慈后来升至大长秋,胡潜先卒,两人至死未和解。但在蜀中学子眼中,这场互撕反而是学术繁荣的象征。许慈的弟子习郑氏学,胡潜的弟子传汉家旧典,形成 \"北学\" 与 \"南学\"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