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写下:\"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闇之后。\"
刘禅继位时,蜀汉人口不足百万,诸葛亮五次北伐耗空国库,他不是不想硬刚,是真打不过。当姜维第九次北伐时,他看着堆积如山的军报,心里跟明镜似的:\"相父都没打下关中,姜将军又能如何?但不支持北伐,对不起相父遗志啊。\" 于是一边拨款,一边偷偷让蒋琬在涪城囤粮,为将来留条后路。
邓艾兵临成都时,还有三万守军,够撑半年。但刘禅知道,成都百姓刚经历地震和饥荒,再打下去必成废墟。他对着祖庙磕头:\"先祖打下益州不易,但不能让百姓为朕的面子送死。\" 投降后,曹魏士兵进城秋毫无犯,对比钟会之乱的烧杀抢掠,成都百姓偷偷说:\"陛下这波操作,救了咱全城性命。\"
在司马昭的宴会上,刘禅不是真傻,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当司马昭问 \"思蜀否\",他知道只要说个 \"思\" 字,全家脑袋都得搬家。于是装疯卖傻,连郤正教的台词都 \"忘\" 了,反而让司马昭放松警惕:\"一个只知道享乐的蠢货,能有什么威胁?\"
他教会我们:当能力撑不起野心时,躺平也是一种智慧。诸葛亮在世时,他乖乖当吉祥物;黄皓乱政时,他睁只眼闭只眼;亡国之际,他果断投降保百姓,这份能屈能伸,比空喊口号的热血更难得。
他证明了:所谓 \"昏庸\",有时是史书的偏见。蜀汉灭亡时,他能让百姓不遭战火,让宗庙不被毁坏,这份务实的仁心,比姜维的九伐中原更贴近民生。
他示范了:在绝对实力面前,审时度势比盲目硬刚更重要。从 \"此间乐\" 到 \"安乐公\",他用看似窝囊的方式,走完了乱世中最长的帝王路 —— 在位 41 年,比刘备、诸葛亮加起来还久。
当我们抛开 \"扶不起的阿斗\" 的偏见,会发现刘禅是个被严重误解的生存大师。他没有父亲的弘毅,没有相父的智计,却用独特的佛系哲学,在三国乱世中为自己和百姓谋得一方安宁。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不是所有英雄都要征战沙场,能在乱世中守护百姓的温柔,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