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见官吏都带头干活,纷纷加入,十天就筑起了连绵的了望台。鲜卑人见边境突然多出这么多堡垒,哨兵的号角声此起彼伏,只好转向别处劫掠 —— 最高明的治边策略,不是派兵驻守,而是让百姓成为治理的参与者,毕竟,自己的家园,百姓比官员更上心。
正始五年(244 年),大将军曹爽派亲信张达砍伐官木,给自家修豪宅,时任少府的王观带着衙役就冲了过去:“少府的物资,是给国家用的,不是给私人修院子的!” 张达仗着曹爽的势,破口大骂:“你敢得罪大将军?” 王观冷笑:“我只知道,国法比大将军的命令大。”
他当场没收所有木材,登记造册,连曹爽送来的求情信都原封不动退回。曹爽气得想罢免他,却找不到把柄 —— 因为王观自己住在简陋的官邸,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洗得发白的官服。后来司马宣王诛曹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让王观接管中领军:“只有清廉如水的人,才能掌管禁军。”
韩暨的逆袭,胜在 “务实” 二字。复仇时,他不搞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搜集证据走法律程序;治铁时,他不沿用旧法,而是观察自然借水力创新;治礼时,他不搞虚文缛节,而是直击宗庙根本。他告诉我们:职场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永远是抓住本质,而非表面功夫。就像他改良的水排,看似简单,却是看透了 “动力” 这个核心问题。
崔林 40 岁还是步行县长,却靠治理实绩打动曹操;幽州刺史任上不事权贵,却因边境安定被清议推崇。他的故事说明:真正的晚成者,早已在基层积累了扎实的能力,时机一到,自然崛起。他的低调不是无能,而是 “潜龙在渊” 的蛰伏 —— 在基层的每一分耕耘,都是为了未来的薄发。
高柔一生都在做一件事:让法律高于权力。曹操要杀逃兵家属,他用 “诱降论” 维护法律的合理性;明帝包庇告密者,他用 “公平论” 扞卫法律的尊严。他证明:职场中守住原则,看似危险,实则是最长远的生存之道。尤其是在制度的框架内,你的坚持会成为不可替代的价值,就像他成为曹魏法律的活招牌。
孙礼救马台,是义气担当;芍陂之战,是勇猛担当;处理边界纠纷,是责任担当。他用一生诠释:在职场,能力重要,担当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