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卫兵。“后退者斩!” 他的吼声盖过了箭矢的呼啸,战鼓每响一次,就有士兵倒下,但阵地始终没丢。
从清晨战至黄昏,士兵死伤过半,孙礼的左臂中箭,却依然举着鼓槌:“看看身后,是你们的妻儿老小,退一步,他们就会被屠杀!” 吴军看着这个杀红了眼的老将,终于心生畏惧,鸣金收兵。战后朝廷赐绢七百匹,孙礼全部分给死者家属,自己只留了一件带血的战袍 —— 这样的将领,士兵愿意为他赴汤蹈火,因为他把士兵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官职更重要。
嘉平元年(249 年),清河和平原两郡为边界争了八年,换了两任刺史都搞不定。司马宣王让孙礼去处理,他到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人从档案库搬出太祖初封平原时的地图:“按这张图,争议地属平原,边界以王翁河为界,清清楚楚。”
曹爽却偏袒清河郡,下书说 “地图不可用,要重新调查”。孙礼直接上疏硬刚:“如果地图没用,那国家制定的边界还有什么意义?我宁可不做这个冀州牧,也不能让百姓继续争下去!” 他甚至收拾好行李,驾车等待被罢免。最终,朝廷按图定界,八年官司一朝了结 —— 解决问题,有时候需要的不是和稀泥,而是拿出最硬核的证据,哪怕得罪权贵。
建安五年(200 年),东郡廪丘的破庙里,15 岁的王观借着月光读书,身上的补丁衣被寒风吹得哗哗响。曹操征辟他为文学掾时,他正在田里帮邻居插秧:“大人,我出身寒门,不懂官场规矩,只知道勤恳做事。” 曹操看着这个晒得黝黑的少年,想起自己当年在陈留招贤的场景,点点头:“不懂规矩没关系,懂百姓就行。”
后来做高唐县令,离任时百姓送他一袋新麦,他坚持按市价付钱:“这是你们的血汗,我不能白拿。” 从县令到尚书,他的清廉名声越来越响,连曹爽都知道:“王观那老头,家里的米缸从来没满过。”—— 在寒门难出贵子的曹魏,他用清廉和实干,硬生生闯出一条逆袭之路。
太和三年(229 年),涿郡北边的鲜卑人屡屡犯境,王观想了个奇招:他让边民十家一屯,修筑了望台,但不强迫百姓,而是派朝廷官吏回家帮忙:“你们帮乡亲筑堡垒,乡亲自然会帮你们,这叫‘自己的安全自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