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初平二年(191 年),袁绍的使者捧着黄金玉璧踏入汝南西平,马蹄声惊醒了正在草堂研读《战国策》的和洽。25 岁的年轻人推了推鼻梁上的竹架眼镜,望着使者腰间的袁氏令旗,嘴角泛起一丝冷笑 —— 这已是本月第三波来挖人的队伍了。
\"烦请回复本初公(袁绍),\" 和洽将竹简往案上一放,袖口拂过砚台溅起的墨点,\"冀州虽富,却是韩馥、公孙瓒拉锯的四战之地;荆州虽弱,好歹有刘表的汉室招牌保底。\" 使者走后,他转头对族兄和峤说:\"没看见荀彧带着颍川士人往许昌跑吗?但咱们现在去曹操那儿,不过是锦上添花;先在刘表这儿攒够资历,将来才有议价权。\"
这波操作,像极了现代职场新人选择 \"中型企业镀金\" 的明智 —— 当时的袁绍集团看似风光,实则派系林立,谋士如田丰、沮授早已卡位;刘表的荆州集团虽缺乏进取,却给了和洽试错的空间。他带着亲旧南下时,特意绕道颍川拜访荀彧,留下一句 \"静待明公成气候\",等于给未来铺好了跳槽的跳板。
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丞相府的早会上,毛玠正在激情演讲:\"诸位看看,如今朝堂之上,穿丝绸的必是贪官,乘车马的定是污吏!\" 满座官员低头看着自己打补丁的衣袍,大气不敢出。和洽却突然咳嗽一声:\"敢问毛尚书,当年萧何治关中,有没有要求官员都穿麻衣?\"
毛玠当场噎住,和洽乘胜追击:\"节俭是个人修养,不是绩效考核指标。现在官员为了装廉洁,故意把新车藏进车库,把新袍浸上墨汁,甚至自带麦饼上班 —— 这不是形式主义是什么?\" 他掏出竹简,上面列着近期案例:\"上党太守为了迎合节俭令,竟让百姓饿肚子交绢帛,导致三县叛乱。治大国如烹小鲜,过犹不及啊!\"
曹操摸着胡子笑了:\"和侍中这话,让孤想起当年在兖州,看到百姓吃麸糠,却要求官员顿顿吃肉的荒唐。\" 他转头吩咐书记员:\"把和卿的建议记下来,以后考核官员,政绩优先于衣着。\" 这一仗,和洽成功阻止了曹魏版 \"极简主义运动\",保住了官场的务实风气。
建安十八年(213 年),丞相府的议事厅里,曹操的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