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 年),曹操打下汉中,刘晔急劝:\"刘备刚入蜀,人心不稳,趁势南下,蜀地可传檄而定!\" 曹操犹豫:\"粮草不够,下次再说。\" 七天后,蜀地降者说 \"蜀中一日数十惊\",曹操又问能不能打,刘晔摇头:\"现在人家缓过来了,难打了。\" 曹操肠子悔青 —— 这是他离统一最近的一次。
曹丕宠信孟达,刘晔泼冷水:\"孟达有野心,新城连接吴蜀,迟早反。\" 后来孟达果然叛魏归蜀;公孙渊夺位,刘晔又说:\"辽东偏远,不趁早收拾,必成大患。\" 明帝没听,后来司马懿远征辽东,才想起刘晔的预言。
刘晔的问题在于太聪明,在朝堂上不合群,有人说他 \"狂傲\",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都离不开他的战略分析。他就像个冷静的旁观者,总能看透局势,却因性格刚戾,最终没能进入核心决策层,可惜了一身谋略。
建安十三年(208 年),孙权围合肥,曹操在荆州遇瘟疫,只能派张喜带千骑增援,还半路染病。蒋济想了个歪招:伪造张喜的信,说四万大军到了雩娄,让主簿假装突围入城,故意让孙权截获另一封。孙权一看,吓得烧营撤退,合肥保住了。曹操听说后大笑:\"这招比真兵还管用!\"
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关羽围樊城,曹操怕汉献帝在许都不安全,想迁都。蒋济赶紧拦住:\"于禁被淹是天灾,不是战败。孙权和刘备面和心不和,关羽得志,孙权必不爽。咱许他割江南封王,孙权肯定偷袭关羽,樊围自解。\" 曹操依计而行,果然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
明帝时期,中书监、令权力过大,蒋济上疏痛批:\"大臣权重危险,左右亲信易蒙蔽圣听。当年武皇帝设校事是权宜之计,现在该让公卿各司其职,别搞多余的监控。\" 这篇上疏,堪称古代版 \"反职场内卷宣言\",明帝看了直点头:\"护军这话,让我如梦初醒。\"
齐王曹芳时期,曹爽专政,蒋济跟着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灭曹爽。但他深知司马懿的野心,事后坚决辞封:\"我没参与谋划,不能冒功。\" 可惜大势已去,曹魏江山最终落入司马氏手中。蒋济的一生,都在务实与无奈中挣扎,他的智慧,更多是用来解决具体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