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阴阳的起源与奥秘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关于其起源、观念以及相关特性的介绍:
1起源与观念
- 起源:阴阳学说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观察到自然界中许多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如白天与黑夜、晴天与阴天、男与女等,逐渐形成了阴阳的概念。
到了西周时期,阴阳观念在《易经》中得到了初步的理论化和系统化,以阴阳爻来表示阴阳两种基本力量的相互作用。
- 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一般来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属于阴。
如天为阳,地为阴;火为阳,水为阴。
阴阳观念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基本要素构成,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2转化与对立
- 转化: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昼夜交替中,白天属阳,夜晚属阴,而当太阳落山,白天逐渐转化为夜晚,阴长阳消;
当黎明到来,夜晚又转化为白天,阳长阴消。
再如,人体在疾病过程中,寒症与热症也可能相互转化,原本的寒症可能因治疗不当或病情发展而转化为热症,反之亦然。
- 对立: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关系。
如在四季变化中,夏季炎热属阳,冬季寒冷属阴,寒热交替,形成鲜明对比。
在人体生理功能方面,兴奋与抑制也是阴阳对立的表现,兴奋过度会消耗人体能量,导致抑制功能相对不足;
而抑制过度则会使人体的机能减退,影响兴奋功能的正常发挥。
3阴阳消长与动态平衡
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减变化之中。
比如四季中,从春到夏,阳气渐盛,阴气渐衰,是阳长阴消的过程;
从秋到冬,阴气渐盛,阳气渐衰,是阴长阳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