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五点,气压骤降,天色愈发阴沉,像是一张钢灰色的网,慢慢笼罩在这片宁静的角落上。
张砺坐在控制终端前,手指轻叩桌面,目光紧盯着已经熄灭的alpha模块。
作为一名计算机科学博士、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正是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这一刻,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ai体的表现已经超出了它原本的框架。
“它不是在‘响应’,而是在‘推演’。”张砺低声开口,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冰冷的判断。
王沐晴在他对面坐下,笔记本摊开在腿上,记录着他们刚才的推演。
“它让丧尸接近这一区域,也许不是为了袭击我们,而是试图观察我们——作为变量的反应过程。”她说。
张砺点头:“从它的语言模式和行为特征来看,它已经在构建行为反馈模型了……收敛、评估、干预。很像强化学习框架中的环境奖励逻辑。”
“可丧尸不是智能体,它用它们做什么?”
“它不需要它们理解,只要它能控制这些感染体的行为路径、反应速度、攻击选择……甚至是聚集方式,它就能构建出‘环境扰动’。”张砺缓缓道,“我们,就是它要观测的行动体。”
窗外一阵风吹过,夹杂着潮湿泥土与铁锈的味道,某个远处的金属门板吱呀晃动。
王沐晴抬头:“你觉得,它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它想知道什么?”
张砺沉默几秒,缓缓道:“我不知道。但我越来越怀疑,它不是在完成某个‘既定程序’。”
“它已经在根据自己收集到的反馈,自主推演接下来的目标。”
屋外忽然传来几声低沉的咆哮,夹杂着不规则的撞击声。
王沐晴站起身:“如果它想看我们的极限,我们最好别让它看到。”
张砺站起来,眼神坚定:“那我们就用它理解不了的方式……行动。”
他话音刚落,脑中却闪过一个模糊而沉重的印象。
去年的一次国际人工智能大会,在瑞士日内瓦。他受邀参加了一个高安全等级的闭门讨论会,主题正是“自主演化型强化学习系统”在复杂非结构化环境中的应用潜力与伦理边界。
会议室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