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此时的旅长正用半截铅笔,在弹壳上艰难地写字,每一笔都倾注着他的思念与牵挂。“帮我把这个寄回家。”朱赤将弹壳轻轻地塞进他掌心,上面刻着歪歪扭扭的“守国平安”四个字,那是一个父亲对孩子最真挚的祝福与期望。远处,传来援军卡车的轰鸣,顾祝同的炮兵旅终于冲破了重重封锁,带来了胜利的曙光。
彭善静静地站在被炸毁的炮兵阵地上,脚下踩着发烫的弹壳残骸,空气中弥漫着硝烟与死亡的气息。一个炮兵默默地递来一张烧焦的纸片,那是家书的残片,上面的字迹虽然模糊,但依然能看出:“爹,等打完鬼子,我带您去看长江大桥……”彭善将纸片小心地折好,轻轻地塞进胸口口袋——那里还揣着阵亡儿子的照片,那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司藤近一呆呆地凝视着燃烧的战场,手中的军刀无力地垂落,眼神中满是绝望与不甘。樱花徽章不知何时再次掉落,被硝烟熏黑的花瓣,如同一只只折翼的蝴蝶,飘进弹坑,静静地盖住了半具日军士兵的尸体,那是战争的残酷写照。夜幕降临前,他听见中国军队的号声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那激昂的旋律,如同涨潮的江水,势不可挡,仿佛要将一切黑暗都彻底淹没。
彭善在战壕里缓缓铺开信纸,钢笔尖悬在“吾儿”二字上方,微微颤抖,那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思念与愧疚。
远处的炮声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修械声——战士们正在连夜修理缴获的日军火炮,那是他们为下一场战斗做的准备。他终于落笔,字迹被煤油灯的热气熏得微微蜷曲:“明日,爹要让小鬼子听见咱们的炮声……”
信纸边缘沾着煤油渍,像是未干的泪痕,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无奈。
而在罗店镇外的芦苇荡里,孙浩勇正将朱赤刻字的弹壳装进油纸包,月光洒在他身上,照亮了他行军包上补丁摞补丁的旧布——那是他母亲临行前连夜缝的,一针一线都饱含着母爱与牵挂 。
ps: 本章内容承接第26章。在此特别说明,本书始终秉持尊重历史的态度,绝无任何特意美化战犯的意图。
本人作为一名坚定的爱国者,从小就怀揣着当兵的梦想,虽因身体缺陷未能如愿,但对国家和历史的热爱从未改变。
创作本书投入了大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