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风水’,不如说是用科技优化环境。”我轻点桌面,数据瀑布倾泻而下,“我们提供低价租金,是希望吸引全球创新企业,共同打造科技生态圈。”
然而,舆论并未因此平息。有网友深挖历史,翻出武则天时期的“厌胜术”记载,将其与星宁的建筑布局类比;更有人调侃:“这哪里是商业布局,分明是现代版的‘瞒天过海’与‘离间计’——用低价写字楼迷惑对手,暗中完成风水与资源的转移!”
这场风波意外推动了跨界研究。国内高校成立“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课题组,尝试用量子物理解释风水理论中的“气场”概念;星宁则顺势推出“量子风水检测仪”,声称能通过能量波动分析环境适宜度。“与其回避争议,不如将它转化为创新契机。”我在内部会议上说道,“当科技与传统碰撞,或许能打开新的认知大门。”
深夜,我站在星宁大厦顶层,俯瞰京城的璀璨灯火。手机弹出岛国合作伙伴的消息:“尽管争议不断,三栋大楼的入驻率已达100,连政府机构都递交了申请。”量子通讯的另一端,传来机械臂调试设备的嗡鸣——那是新安装的能量转化装置,正将收集到的环境能量转化为电能,输送回国内。老祖宗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场由风水争议引发的舆论战,何尝不是星宁在全球棋局中的又一步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