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版投稿系统里已经出现同名文档,值班编辑正在审核。“
窗外,1993年冬日的第一场雪开始飘落。谢一扬站在落地窗前,看着雪花在玻璃上撞得粉碎。他的倒影与长江对岸的光谷灯火重叠在一起,像一座即将崩塌的玻璃塔。
“启动"铁幕"。“他突然转身,钻石袖扣在黑暗中划出一道冷芒,“第一,让周明远联系宣传部,所有水利相关报刊今天集体"系统升级";第二,你亲自去邮局截那封信;第三——“他顿了顿,拿起卫星电话拨通一个三位数短号,“准备船,我要见郑工。“
上午八点整,《中国水利报》编辑部。
总编王志刚盯着电脑屏幕上的举报信,手指在删除键上方悬停。文档里那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混凝土抗压强度不足设计值的60,钢筋间距超标200,坝体裂缝渗透量达警戒值3倍——每个数字都在灼烧他的视网膜。
办公桌对面的张铁柱静静站着,机械手捧着一个黑色密码箱。箱盖敞开,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五十万现金,最上面是张扬帆集团“媒体顾问“的聘书。
“王总编,谢总很欣赏您的专业素养。“张铁柱的机械音调得极低,“听说令郎在加拿大攻读ba?多伦多的冬天可比武汉冷多了。“
王志刚的手抖了一下。他儿子留学的事从未对外公开,连单位同事都不知道。
“这稿子“他声音干涩得像砂纸摩擦,“已经录入系统了,社长那边“
“叮“——张铁柱的机械眼突然投射出一封邮件全息图:《关于中国水利报即日起接入全国水利系统内网的通知》。
“您看,系统升级的通知刚下发。“机械手指轻轻按下删除键,屏幕上的举报信瞬间消失,“电子版已经处理完毕,至于纸质版“
密码箱被往前推了半尺,钞票的油墨味混着真皮皮革的气息在办公室弥漫。
一小时后,当郑国栋的挂号信抵达武汉邮局分拣中心时,穿着邮局制服的特勤人员已经等候多时。信件在监控死角被蒸汽拆封,替换成一份《关于三峡工程冬季施工保暖措施的报告》,重新封好后继续派送。
中午十二点,三峡大坝17号坝段。
郑国栋站在施工平台上,寒风裹挟着水泥粉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