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14日,三峡大坝施工现场。
凌晨四点十七分,江面上的雾气浓得像化不开的牛奶。谢一扬站在临时搭建的观景台上,呼出的白气在探照灯的光柱里转瞬即逝。他身后,三十名工程师正用高压水枪冲洗着刚浇筑完的混凝土表面,水花溅在防冻剂上,发出轻微的“滋滋“声。
“老板,施密特团队已经离开宜昌酒店。“张铁柱的机械眼在雾中闪着暗红的光,“按计划,他们会在七点抵达3号标段。“
谢一扬没说话,指尖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屏幕上显示着大坝3d模型——红色区域标记着实际施工中偷工减料的部分,几乎占整个坝体的23。他的目光停在最危险的泄洪段,那里的钢筋密度只有设计标准的60。
“把b方案再检查一遍。“谢一扬突然开口,声音比江风还冷,“特别是全息投影的覆盖范围。“
三公里外的工棚里,林小军猛地灌下今晚第六杯咖啡。他面前的监控屏上,十二个画面分别显示着大坝不同角度的实时影像。当谢一扬的命令传来时,这个清华博士的手指已经在键盘上飞舞。
“投影机组调试完毕。“林小军对着麦克风说,声音因亢奋而微微发颤,“ai换脸程序也植入好了,只要德国人戴上我们提供的ar眼镜“
谢一扬切断通讯,转向身后穿着武警制服的男人:“周厅长,明天考察时的"施工人员"都培训好了?“
周明远——如今已是省公安厅副厅长——咧嘴一笑,露出被烟熏黄的牙齿:“两百个"工人"全是警校学员,台词背得比入党誓词还熟。“他压低声音,“不过那个德国监理施密特“
“他活不过今天中午。“谢一扬轻描淡写地说,仿佛在讨论午饭菜单。
第一节完美样本区的魔术
上午六点三十分,朝阳刚刚刺破江雾。
十二辆考斯特中巴车缓缓驶入3号标段。车上,国际水利专家团的成员们睡眼惺忪地看着窗外——那里本应是嘈杂的施工现场,此刻却整洁得像科幻电影。穿着统一工装的“施工人员“列队欢迎,安全帽下的每张脸都洋溢着标准的微笑。
“不可思议!“德国监理施密特第一个跳下车,他的金丝眼镜反射着晨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