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20日,武汉扬帆大厦顶层
谢一扬站在落地窗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钢化玻璃。窗外长江上的货轮拉响汽笛,声音沉闷得像垂死病人的呻吟。桌上摊开的《长江日报》头版赫然印着《珠海特区开发遇冷,多家房企资金链断裂》的标题,配图里那片烂尾楼群正是他三个月前吹嘘的“台商产业园“。
“老板,澳门那边来消息了。“张铁柱的机械臂发出轻微的液压声,打断了谢一扬的思绪,“何先生说那四亿贷款下个月到期。“
谢一扬的指尖在玻璃上顿住。透过自己的倒影,他能看到身后投影仪上的财务报表——珠海地皮泡沫破裂后,扬帆集团的现金流已经绷得像根即将断裂的钢丝。
“周明远呢?“谢一扬转身,皮鞋碾过地上散落的报纸,“省委不是刚拨了二十亿救市资金?“
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着红光:“周秘书长说那笔钱优先给有"政治意义"的项目。“保镖顿了顿,“比如国企改制。“
谢一扬的目光突然钉在报纸第三版的小标题上:《武汉国棉三厂启动改制,三千职工面临下岗》。配图里,一个穿蓝色工装的中年男人正抱着机床痛哭,旁边站着穿西装的年轻干部,手里拿着封条。
“柱子,“谢一扬突然笑了,手指在那个痛哭的工人照片上点了点,“你说这些下岗工人最需要什么?“
张铁柱的处理器嗡嗡运转了两秒:“工作?“
“准确地说,是希望。“谢一扬按下桌上的对讲机,“通知人事部,明天挂牌成立"江城劳务服务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他故意拖长音调,“国企改革配套服务。“
窗外一道闪电劈开乌云,照亮了谢一扬嘴角的冷笑。在那个瞬间,他已经算好了这笔账:三千名下岗工人,每人收取五百元中介费,就是一百五十万现金。而如果再从他们工资里抽成
暴雨拍打着玻璃,像是无数下岗工人绝望的哭声。
1991年11月25日,武汉国棉三厂大门口
寒风卷着碎雪打在李卫国脸上,这个四十五岁的八级钳工紧了紧洗得发白的工装领口。厂门口贴着鲜红的《改制公告》,上面“解除劳动合同“几个黑体字刺得他眼睛生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