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革命的早期就参与其中,有着丰富的革命经验和深厚的资历。他们凭借着自己在党内的元老地位,试图在权力斗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布哈林的“理论家派”则以其深厚的理论素养和独特的思想观点在党内崭露头角。他们主张通过理论的研究和创新来指导革命实践,试图为苏联的发展寻找一条新的道路。
表面上,这些派系的成员们都高举着列宁遗志的旗帜,声称要继承列宁的事业,为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奋斗。然而,在暗地里,却是一场刀光剑影的权谋较量。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政治目标而不择手段,权力的争夺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苏联党内悄然展开。
列宁临终前曾留下了一份“政治遗嘱”,这份遗嘱成为了权力斗争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遗嘱中,列宁直言托洛茨基是“中央委员会中最有才能的人”,同时也对斯大林提出了批评,认为他“掌握了无限的权力,却未必能谨慎使用”。然而,这份遗嘱却被斯大林及其盟友封锁了起来。他们深知,如果这份遗嘱公开,将会对斯大林的政治地位产生巨大的威胁。于是,这份遗嘱成了悬而未决的利剑,始终笼罩在权力斗争的上空。
托洛茨基的致命失误在列宁葬礼上显露无遗。当时,他误信了“葬礼日期被推迟”的假消息,滞留在南方疗养,未能在莫斯科的漫天飞雪中送别导师。这一缺席,被斯大林派系抓住了把柄,他们大肆渲染,将其描述为“对革命导师的冷漠”。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种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托洛茨基的政治声望瞬间崩塌,他在党内的支持率急剧下降。这一事件成为了他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得他在权力斗争中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
二、江湖路线的对决:世界革命vs一国铁幕
如果说权力争夺是一场充满血腥和暴力的江湖刀剑相向,那么理论之争则是一场在庙堂之上进行的唇枪舌剑。托洛茨基与斯大林的分歧,早在列宁时代便已埋下了伏笔。
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如同狂飙的飓风,席卷了整个苏联的政治舞台。他认为,苏联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孤立地存在于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之中。苏联必须点燃全球无产阶级革命的火焰,通过世界革命的胜利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他的理想主义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