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把罢工者全吊在路灯上!”皇后亚历山德拉则捧着拉斯普京的信件,口中喃喃自语:“神僧说革命党都是魔鬼附体,要用圣水净化……”他们各执一词,却没有一个人真正为国家和人民的未来着想。
直到10月26日,当莫斯科工人英勇地占领了全市80的电话局,连冬宫的御厨都开始罢工时,尼古拉二世才在惊恐中哆嗦着签署了《十月宣言》。这份被革命者讥讽为“厕纸宪法”的文件承诺:成立国家杜马(议会),保障言论自由,扩大选举权。然而,魔鬼往往藏在细节之中。宣言由宫廷文豪维特伯爵起草,其中埋下了无数陷阱:
1 国家杜马没有实际的立法权,仅仅是一个“咨询机构”,如同虚设。
2 选举采用等级制,地主的1票竟然抵农民的45票,这严重剥夺了农民的政治权利。
3 沙皇保留了解散杜马、宣布戒严的绝对权力,这使得所谓的“改革”不过是一纸空文。
即便如此,自由派知识分子仍盲目地欢呼“俄国迎来了黎明”。在喀山教堂前,律师米哈伊尔激动地焚烧《刑法典》,高喊:“专制已死!”但他没有注意到,街角的秘密警察正悄悄地往小本子上记录着他的名字,一场新的危机正悄然逼近。
四、革命的预演:街头巷战与权力真空
1905年冬天的莫斯科,空气中弥漫着硝烟与伏特加的辛辣气味,仿佛是革命的怒火在燃烧。12月7日,5000名工人退守普列斯尼亚区,他们用机床、钢琴甚至棺材构筑起坚固的街垒,决心与沙皇军队进行最后的抗争。15岁的安娜勇敢地负责运送弹药,她将手榴弹藏在裙摆下,哼着民谣穿过封锁线:“黑面包会有的,自由也会有的……”那清脆的歌声,在战火纷飞中传递着希望的力量。
政府紧急调来谢苗诺夫斯基近卫团进行镇压。这些参加过日俄战争的老兵,将在旅顺学到的焦土战术无情地用在了自己同胞身上。他们用大炮平射轰塌公寓楼,往下水道灌汽油点燃地下印刷厂,整个城市陷入了一片火海。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目睹这一切后写道:“他们不是在镇压革命,而是在表演如何摧毁一座城市。”
讽刺的是,当莫斯科总督杜巴索夫向沙皇请功时,尼古拉二世却在担忧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