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才看票的时候,有一边看,一边数。
除了很珍贵的手表票只有一张,工业劵有十一张,布票有十张,肥皂票多得惊人,竟有四十张,其余的全是两张的。
糖票两张,烟票两张……都是两张。
这些票还都是全国通用的,虽然空间里囤着大量物资,该有的都有,但这些票全卖了似乎有点可惜,要不除了手表票和工业券全留着,其余的票各留一张,剩的全卖了。
当然让人嫌弃的尿票和粪票,她是一张也不会留的,还是打算全卖了。
手表在这时候和现代完全不同,可不是满大街随处可见,十几块就能买一只手表了。
手表在这时候那是相当于现代外国的高奢大牌,像lv、香奈儿、范思哲、卡地亚。谁有一只手表能让周围的人很羡慕,尤其是拥有一只上海牌手表,能让周围的人羡慕死。
这时候的上海牌手表,算得上是名牌中的名牌,无数男女一辈子的梦想、追求。
这时候的手表要一百多块一只,一百多块在这时候很多家庭是拿不出来的,而且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手表了,非得有手表票,或是五张工业券。
工业券是这时候独有的东西,是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发行的一类购买工业品的票证,可以买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冰箱。
有专门的手表票、自行车票、收音机票、电视机票和冰箱票,可以买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冰箱。
虽然这时候多数人穷得叮当响,但也有少数有钱的人买得起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冰箱,但是却弄不到手表票、自行车票、收音机票、电视机票、冰箱票,这些票很少,很难弄到,但可以用工业券代替。
因为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冰箱都属于工业品。
只是用工业券买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冰箱这些东西,不是一张买一样,要好几张才能买一样。
像买一只手表,需要5张工业券。
买一辆自行车需要12工业券,买一台收音机需要15张工业券。
买一台电视机,需要20张工业券。买一台冰箱要的最多,需要30张工业劵。
记得买一台缝纫机,好像是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