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老老实实背书,周仲满意地点点头。
他走到杨云身边,平静地说:
“今天你第一天来,我不查你功课了。但三天之内,你得把《大学》第一篇背下,否则从哪来回哪去吧!”
杨云心中一凛,默默地点点头,开始背诵《大学》第一篇。
午时,周仲回后院吃饭,学生们把带来的饭食拿出来,一边热饭一边跟杨云聊天。
其中最小那个孩子叫宋玉川,鼻子下面总是淌着鼻涕。
他仰着头好奇地看着杨云说:“你长得这么高,每天是不是得吃好几碗饭才能吃饱?”
宋玉川刚七岁,正是懵懂好奇的年纪。
他还以为,长得越高,饭量越大。
杨云比宋玉川大十一岁,年龄阅历比学堂所有孩子都高出许多。
他笑呵呵地逗宋玉川说:“一顿得吃个五六十碗吧,要是我的不够吃,你得分点给我。”
宋玉川很大气,十分认真地点头说:
“你要是吃不饱,我分一半给你。要是再多,我不够吃了。”
四周比较大的孩子都看出,杨云是在逗宋玉川,忍不住笑起来。
趁着热饭的工夫,虞尚熙凑到杨云身边,冲着他拱拱手说:“在下虞尚熙,见过杨兄。”
看虞尚熙硬装成熟的样子,杨云憋着笑回个礼,“原来是虞兄,杨云有礼。”
通过姓名,虞尚熙靠在墙壁上问:“杨兄,你怎么会这个年纪来上学?”
以杨云的年纪,真要读书,应该已经读到五经,准备参加科举。
要是不读书,应在某个地方做工,或者学门手艺,开始养家糊口。
他这么大的年纪,却又来学堂念书,这实在是不合常理。
杨云不想提前十八年的纨绔经历,避重就轻地说:“因为一些事,耽搁几年,我才明白科举是正途,也只好厚着脸皮回来念书。”
虞尚熙深以为然地点点头,但很快又摇摇头,轻声叹息说:
“科举是正途不假,但这路也太难一点。先生那么大本事,至今却仍是童生。”
“我要是能考中个秀才,就算是光宗耀祖啊。”
大盛朝对秀才有优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