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缓缓展开《诸上座帖》,宣纸的褶皱在空气中逐渐平复,墨香也似有似无地飘散开来。
陆锦淮微微眯起眼,目光在字迹上缓缓扫过,脑海里一边分析着书法的精妙,一边不住打量杨明,心中满是为人父对儿子才华的骄傲。
宋春明则不自觉地向前倾身,双手撑在桌沿,目光紧紧锁住那帖上的字迹,仿佛要将每一笔画都刻进心里。
钟振国凑近一步,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虽然对书画一窍不通,但也被这紧张而专注的氛围所感染,他轻轻碰了碰身旁的宋朝江,低声说:“朝江啊,你懂这个吗?”
宋朝江苦笑一声,他在反贪局工作,哪有时间研究这些文雅之物。
“这线条,啧啧,刚劲中透着灵动,运笔的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宋春明率先打破沉默,声音里满是惊叹与赞赏,“老陆,你觉得呢?”
陆锦淮回过神,忙不迭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亮色:“是啊,小杨,你可算是带来了一件宝贝。看这墨色的浓淡变化,书写者当时的心境似乎都跃然纸上了。”
钟振国笑着打趣道:“我是个门外汉,不过看你们二位的反应,就知道这东西不一般。小杨,你爷爷可真是有眼光。”
宋朝江也跟着附和:“是啊,能有这样的珍藏,可见渊源。”
杨明谦逊地笑了笑,脸上泛起一丝红晕:“几位领导过奖了,就是机缘巧合,知道宋书记喜欢,就想着带来让大家一起欣赏欣赏。”
宋春明扶了扶眼镜,微微眯着眼,仔细端详着字帖,笑着说道:“这样的笔锋,乍一看,还真像黄庭坚的手笔,呵呵呵……”
杨明心里一紧,脸上却依旧保持着恰到好处的惊讶:“宋书记,您是说,是仿品?”
陆锦淮接过话茬,不紧不慢地说道:“小杨啊,老宋说的这话,是,也不是。这幅《诸上座帖》的确不是黄庭坚的手笔,不过也并非没有收藏价值。黄庭坚是书法大家,后世学习模仿他的人络绎不绝。如果我估计不错的话,这幅帖应该是出自晚清时期书法家赵之谦早年的作品。据传,赵之谦早年家中贫困,身体孱弱,做不得重活,所以靠模仿为生,既是仿品,自然不敢署名,这《诸上座帖》便是其中之一。赵之谦成名之后对外说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