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元宵节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即从正月十四一直到正月十六,总共三天。到了宋代,元宵节又增加了十七、十八两天。乃是因太平兴国三年吴越王钱俶将他的两浙十三州土地献给了宋朝廷,鉴于钱氏纳土进钱买两夜,今十七、十八夜是也。
宋人的元宵节大内皇宫广泛参与。大内从冬至后就责成开封府在街道上开始搭建山棚。山棚竖起高大的檩条,正对着宣德楼。在搭建的时候,这里就开始热闹起来。各色表演,耍杂,歌舞百戏、蹴鞠、杂技、吹箫的,敲鼓吹笛的,说评书的,卖药算卦的,猜谜语的,都聚在这里。
初十,王家年青一辈出了枣家子巷,后又与苏府、李府的小郎君、小娘子们汇合,一行十几人在数十名扈从如临大敌般的护卫之下浩浩荡荡的逛灯市去也。
沿途但见人头攒动,行人摩肩接踵,只能缓缓前行。开封府并巡城司等皂差衙役全副武装,维护治安秩序。
由于满城人倾巢而出,其间少不了私鼠窃狗偷等治安事件的发生,比如丢孩子。
神宗时期的礼部侍郎王韶五岁的幼子就在元宵节被歹人抢走。这个小衙内非常机智,把头上的珠帽藏在怀中,一声不吭,老老实实坐在歹人的肩膀上。等到了东华门,他看见有坐轿子的车马,立刻扑上去,大声呼救,因而吓走了歹人得以周全。
全城的狂欢季,也正是公差们的苦逼时。
“汴京元宵节的食品相当特别,京师上元节食焦,最盛且久,又大者名柏头焦,凡卖,必鸣鼓,谓之缒鼓。每以竹架子出青伞,缀装梅红镂金小灯球儿,竹架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转走,谓之打旋。罗列街巷,处处有之。”吃货苏过同学又开始普及美食方面的知识:“街头巷尾到处都有卖缒的鼓声、盛槌的竹制架子,上面装饰灯球、灯笼灯元宵节特有的物品。而且,卖槌者在有节奏地敲鼓的同时,还会将竹架子团团转,很是引人注目。大体上是面食,而用稻米制作的则是所谓蚕丝饭,京师上元日,有蚕丝饭,捣米为之,朱绿之,玄黄之,南人以为盘冶。也就是将米饭做成各种颜色,南方人称之为盘沧。”
“京城元宵节食物还有宵夜果子、下酒果子。京师上元有独体朱砂丸、龙脑丸、橄榄丸、梅花丸、药丁香,又以药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