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河山 > 第146章 阳关引(4/5)
黄门公将试,黄门忽病,自料不能及矣。相国韩魏公知之,辄奏上曰:‘今岁召制科之士,惟苏轼、苏辙最有声望。今闻苏辙偶病未可试,如此人兄弟有一人不得就试,甚非众望,欲展限以俟。’上许之。黄门病时,魏公数使人问安否,既闻全安,方引试,比常例展二十日。自后试科目并在九月,盖始于此。”

    什么意思呢?是说仁宗皇帝对苏辙非常看重,在制举考试前因苏辙延迟了考试时间,但苏辙是如何回报的?

    他在《御试制科策》中说:“今陛下无事则不忧,有事则大惧,臣以为陛下失所忧矣。陛下虽天下无事而不忘忧惧之心。”

    嗬,狠狠地将皇帝骂了一顿。

    宋朝以文治国,受儒家学说影响严格,对军事不重视,也不轻易开战。对于朝中君臣而言,只要西夏不攻宋,边境和平,就等于解决西夏问题。所以反攻西夏的大计一拖再拖,到了嘉佑五年整整拖了十八年。苏辙当时年仅廿一岁,锐气十足,对仁宗维持宋夏表面上的和平深感不满,在他看来,仁宗确实是无所作为。

    但到了元佑朝,他对宋夏之事的态度有了根本转变。起初,神宗实行开边之策,派兵进攻西夏,在熙河路增设兰州,在延安增设安疆、米脂等数寨。旧党执政后,司马光主张尽数退回熙丰时所占的城、寨、州、军,苏辙表示支持,但无法得到旧党内部的一致认同。朝廷最终同意割还西夏米脂、浮图、葭芦、安疆四寨。在宋廷交割四寨、弃守未决之际,西夏此时却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侵扰。

    在苏辙看来,夏人进攻实乃宋退让不够,割地不够从容所致。他因此上奏状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建议,说虽然熙州和几个新筑堡寨土地肥沃,但是人口稀少,没有日常税收,“……假芦、吴堡二寨侧近无人耕种,须籍支移,二寨若存,而远输终不可能……”建议朝廷当断则断,以换取时间进行防御。

    在王棣看来,苏辙此举虽非出于私心,乃老成之举,但其实也算是“污点”了。历史无数次地告诉世人:妥协与退让只会换来得寸进尺并最终演变为征服与被征服、奴役与被奴役。

    以苏辙处的位置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来看,他的观点并没有错,但王棣不敢苟同,却也不好指叱是非。

    毕竟,他仍属位卑人微,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