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河山 > 第146章 阳关引(3/5)
朝的浮丽文体,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很大的影响。

    请注意,是“唐宋散文八大家”,所以诸如诗仙诗圣诗佛甚至范仲淹、司马光都未在其列。

    诗词文赋,最重的是“文”。

    王棣决定继续做文章的搬运工,为大宋文坛增光添彩。《幽窗小记》和《菜根谭》字数都不多,年前“写”完,春闱前当可刻印完毕。

    嗐,文抄公也不是易与的,任重而道远。

    他反而对年后即将到来的礼部会试轻松以对。

    科举一事,在于平素的文学知识累积,绝非可一蹴而就的。四书五经、孔孟儒学,讲究的是吃透活用,最终能写出有据可依、言之有物的经义文章来。

    他一点都不犯怵,这十几年勤学苦读可不是白搭的,更何况脑子里还存记了许多此类试文,想不中进士都难。

    对了,这些天听了不少小道消息,再结合时政,明年会试的策论文定与西夏扰边有关,倒是可以早做准备。

    嗯,此事苏辙也无意间提过。

    前些天,他再度去了右掖门官邸拜访苏辙,此趟并没有扑空。

    老实说,他早就想认识这个笼罩于兄长光芒之下、低调内敛、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了。

    除了有为官之才,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日常创作的文章,连哥哥苏轼都忍不住夸“厉害”: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秦观也说:中书(苏轼)尝谓“吾不及子由”,仆以为知言。时年五十二岁的苏辙样貌较兄长更为儒雅,五官柔和,轮廓依稀有苏轼的影子,言语如和风细雨不紧不慢,性情不似乃兄那般豪迈。

    王棣对这位谦谦君子极是敬服,难得正襟危坐以后辈自居。

    或因兄长之故,苏中丞对这位后学末进甚是友善,言辞颇多鼓励指点,不乏谆谆教诲之意。

    期间偶有论及时下西夏之事,苏辙虽未明言,却是神情复杂,显得矛盾犹疑。

    当年,他可是反对朝廷对西夏用缓论和的呢。

    李廌在《师友谈记》中记载:“……国朝试科目,在八月中旬。顷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