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柳三变、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等的名篇更是熟读多遍,最推崇的便是东坡居士。
苏轼此人,尽管在仕途中没有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但并没有因为自己人生的跌宕起伏而就此消沉,反而乐在其中,拥有豁达的胸襟,展现出其豪迈慷慨和与众不同的气质。
文为心声,从他的文章中不难看出,这是个率真孤傲、豁达洒脱之人。也唯有如此,词坛方能留下多篇不朽之作。
他敬苏轼之才华无双,自也希望其有幸福美满的人生,至少能避免流放儋州之苦。
他不知道蝴蝶效应能对这个时空产生怎样的影响,又或许这本就是平行宇宙的某个位面,与原本的时空纵横交错,却互不影响?!
但,或许是能做些什么的,唯求心安。
至少就目前来看,已是有了不同于原本的历史轨迹。既如此,顺心意而为之吧。
此次杭州涝害固然损失惨重,后续进展却是不错。
期间的民乱被及时有效地控制,貌似消弭于无形。
灾民因灾后重建的如火如荼的进行而不至于人心惶惶,吃饭穿衣住房,始终是国人的追求,有了安身立命之处,大抵是不再思变的。
另外,“社仓”一事也提上了日程。
灾前,王棣在苏轼面前粗粗谈了谈“社仓”。
社仓,即义仓,但王棣口中的“社仓”并不等同于以往的社仓,二者有着本质之别。
隋代长孙平倡设义仓时即立仓于乡社。《隋书·食货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窑贮之。即委社司,执帐检校。”此类设仓于社,并由社司管理的义仓就是后代的社仓。时社仓、义仓无别。唐贞观二年,戴胄奏请仿隋制,并正式以“社仓”命名,但实际上大多设于郡、县。宋代亦有义仓设于乡社者,亦称社仓。诏各地乡村立社仓,市镇立义仓。
此时的社仓也好,义仓也罢,皆为民营,效果远不如常平仓,聊胜于无罢了。
先前,高俅曾建言道:“可借常平仓或富人粮于乡社设仓,责富户主持,由都社首、保正及在乡士大夫协同办理。至于收息可集思广益,理出个切实可行的章程……”
这,与百年后朱熹创导的路数已是高度吻合了,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