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如潮的句子,不停地在过滤、考量,在尽可能保留原汁原味的情况下删减。
这是种很玄妙的感觉,仿佛一个个文字都有了生命,在他脑子里排列组合;又似激情昂扬的士兵昂首挺胸,在列队等待着他的检阅。他思绪转幻,一些个确定不用的文字倏然远逝,留下需要的文字排列成完整的句子一行行上翻……
如此玄之又玄的场景如幻灯片,更似电影胶片一格格闪现,让他整个人都沉浸其中,似与世隔绝。
直到他停笔,这样的感觉才慢慢散去。
望着两页考卷上的字,他想:人说文字是鲜活、有生命的,原来真是如此。
这篇缩减过的《少年中国说》至少也得有一千五、六百字了,远远多于限定的七百字。但,不管了,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再删减是绝对不成了,重写另一篇又来不及,就这样吧。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他就不信,这样充满鼓动性的文章会让阅卷官给否了。顶多是有争议,也顶多拿不了解元。
他这是对读书人有信心哪。
这天,他睡的很早很香,一夜无梦,次日醒来元气满满。
少年人固然爱犯困,却也精力充沛。
第三场的论题是:试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一见这题,王棣笑了。
前世看过不少穿越文,明穿小说看的尤其多。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道: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年间,如《乐天下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在朱元璋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经义”,其后此种文字讲求格律,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形成了。
八股文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
虽如此,但想出仕为官,想出人头地,万千学子唯有绞尽脑汁与八股文打交道,其中能通关的自是此中好手。
李节怎么想到出这种题,虽然也可归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