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河山 > 第75章 少年游(2/4)
诰。但苏轼对待新法,又主张“参用所长”,反对执政大臣们的全盘否定新法。这种注重现实利害的精神和耿直态度,又和司马光等旧党人物产生分歧。司马光病死,苏轼为旧党官僚所忌恨,无奈要求外放。

    这期间高太后是信任苏轼的,且多方维护他,这才有了知杭州这门差事。

    前几年,高太后甫始问政,便与苏轼有了这么一番问答:

    高太后问:“爱卿前年是何官?”

    苏轼答:“汝州团练副使。”

    “今是何官”高太后继续问。

    “臣今待罪翰林学士。”

    “爱卿可曾想过,为何升迁如此之快?”

    “是太皇太后,和皇帝陛下圣明,提携庇护有加。”

    “非也。”太后道

    ”那是执政大臣鼎力推荐之故?”

    “亦非也。”太后接着道。

    一番对话过后,苏轼尚不明晓高太后此次找他谈话的意图,有些惶恐道:“臣虽无状,然不敢自他涂以进。”

    意思就是我虽然平时不注意形象,但我绝没有请送走托,绝没有跑关系走后门。

    太皇太后见时机成熟,道:“此乃先帝之意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用卿耳。”

    意思很明显,神宗是准备用你的,但碍于新党人士阻挠再加上时间有限一直没法用你。

    语毕,苏轼掩面长泣,痛哭失声。

    由此可见,高太后有着卓绝的政治才能,且大打感情牌,重情忠耿如苏轼,怎不誓死效命?

    只是,高太后虽有心重用苏轼,但时下旧党在朝堂主持朝政,对新法中某些利国利民的法令持肯定态度的苏轼极为尴尬,方请外任为官。

    在京与外放,自然完全不同,虽然说是天高任鸟飞了,但怕是有些东西会淡了、变了。

    他是个聪明人,哪会不明白其中利害,但……身不由己啊。

    所以,“接天莲叶无穷碧”,他是懂了,李格非与高俅并不懂。

    王棣在西湖边随口念的那首七言绝句,粗听是吟诵西湖美景,首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后句用一“碧”一“红”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