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戈壁的烈日将沙丘烤成流动的黄铜,顾沉舟的作训靴陷进 45c的沙砾,战术背心上的 \"沙漠迷彩空调服\" 却泛着清凉的微光。他抬手擦汗,发现护目镜上的温湿度传感器显示体表温度稳定在 32c,而内置的微型制冷片正沿着脊椎位置送出细流般的冷气 —— 那是苏晚晴参照 2017 年驻吉布提部队的集装箱空调原理设计的,管道走向与他十年前在热带丛林的巡逻路线完全重合。
\"冷气管的编织方式,\" 他对着战术记录仪开口,指尖划过肩章下隐藏的散热孔,\"用了顾婆婆的千层底十字法,\" 沙粒打在服料上发出细密的响,\"防沙效果超过 2018 年试验的纳米涂层。\" 顾沉舟的喉结滚动,想起三天前在实验室,苏晚晴把制冷片缝进迷彩服时,顶针在半导体元件上划出的银弧,竟与他 2015 年拆解地雷引信的手法分毫不差。
样衣的内衬印着红景天图案的温感涂层,当他在沙丘间匍匐前进时,涂层会根据体温变化呈现不同的迷彩纹路 —— 这是小羽在军校研究的 \"动态伪装技术\",光谱反射率覆盖了撒哈拉沙漠与中东戈壁的植被色系。\"袖口的快速拆装扣,\" 顾沉舟指了指用 2019 年淘汰弹壳改制的合金部件,\"比维和部队现用的快拆系统快 03 秒,\" 顿了顿,\"小川用我 2016 年的战术电台弹簧改的。\"
正午的热浪中,顾沉舟躺在岩石阴影里,看着太阳能充电板在肩章位置展开,将戈壁阳光转化为制冷片的能量。他突然想起 2018 年在马里维和,战士们用浸湿的毛巾裹头降温,而此刻身上的空调服,正通过仿生毛细血管般的管道网络,将冷却液循环至每个汗腺密集区。\"建议在领口加装北斗定位芯片,\" 他对着记录仪补充,\"就像当年在昆仑山,\" 指了指胸前的制冷片,\"把哨所的暖气管道,\" 顿了顿,\"变成战士的移动空调。\"
测试结束的军号在远处响起,顾沉舟脱下样衣,发现贴身穿的衬衣竟保持着刚熨烫过的干爽,衣领内侧的 \"舟晴\" 暗纹在汗渍中显影 —— 那是用红景天线绣的,遇热会浮现出 \"平安\" 二字的篆体。\"这可能是继蚊帐之后最受欢迎的中国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