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的手在账本上颤抖,指尖划过苏晚晴递来的弹壳书签,底缘的 \"共渡难关\" 四字还带着顾沉舟的体温。\"为什么帮我?\" 他的视线扫过正在搬运除湿设备的缝纫社车工,她们的围裙上绣着他熟悉的弹道线,\"我抢过你的工人,打过低价战\"
顾沉舟的作训鞋声在空荡的仓库响起,他扔来条干毛巾,上面印着缝纫社的 \"舟晴\"logo:\"1998 年洪水,\" 他的喉结滚动,\"对岸的村民帮我们加固堤坝,\" 指了指苏晚晴,\"现在轮到我们,\" 摸了摸战术腰带上的弹壳,\"当你们的堤坝。\"
当晚的缝纫社会议室,煤油灯的光晕映着两张并排的裁剪台,苏晚晴的银顶针和老陈的木尺在《共享供应链协议》上相遇。协议用顾沉舟的弹道笔记改装,重要条款旁画着弹壳警示标:\"设备共享 = 战时装备协同技术支援 = 战场医疗后送 订单分流 = 阵地防御纵深\"。老陈摸着协议封面上的弹壳浮雕,发现那是用他厂子里的废铁和缝纫社的弹壳共同熔铸的。
\"裁剪设备我们有两套,\" 苏晚晴指了指协议里的 \"设备调度表\",\"上午你们用,下午我们用,\" 顿了顿,\"就像顾沉舟说的,\" 喉结滚动,\"机枪阵地要交替掩护。\" 老陈突然笑了,笑声混着窗外渐歇的雨声:\"我以为商战就是你死我活,\" 指了指顾沉舟帮忙画的 \"产能互补图\",\"原来还能这样打。\"
顾沉舟的战术手表在协议上投下菱形光斑,他望着老陈袖口新别上的、缝纫社送的弹壳袖扣,突然想起父亲的老战友:\"军人在战场上,\" 喉结滚动,\"最信任的不是自己的刺刀,\" 指了指苏晚晴,\"是身后战友的枪口。\" 协议的附件里,夹着份 \"军属技术支援清单\",王婶的纳鞋底教程、张姐的锁边技巧,都被翻译成带弹道图示的 \"工艺手册\"。
暴雨后的清晨,缝纫社的货车停在新潮制衣厂门口,卸下的不仅是除湿设备,还有顾沉舟连夜改的、带弹壳计数器的缝纫机。老陈望着车身上的 \"舟晴拥军\" 标志,突然明白:所谓竞争对手,在危机面前,也能变成背靠背的战友 —— 就像苏晚晴的针脚和他的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