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可随潮汐扩散的“液态毒砂”。日志中夹着张泛黄的照片,是个戴银色项圈的男孩,项圈编号“001”,背后印着“深蓝化工人体实验合格”——正是上一章末彩信中那双手的主人。
破晓时分,村民陈老汉被带到临时指挥部。他盯着001号舱的儿童衣物突然哽咽:“这是柱子的衣服,当年他才七岁,跟着他娘去河边洗衣服,回来就发起高烧……”老汉撸起袖子,小臂上三条疤痕清晰可见,“村里活下来的人都被带走了,说是送去治病,再没回来。柱子娘临死前说,那些人在他们身上做实验,说‘抗过三疗程就能回家’……”
dna比对结果出来时,大宝的声音在颤抖:“七具尸体里,有三具的线粒体dna与陈家村族谱匹配,包括那个编号001的男孩——他的骨龄显示死亡时约15岁,比正常孩子矮20厘米,肋骨间有手术疤痕,像是被摘除了部分器官。”秦明看着病理报告,男孩的肾脏组织里布满结晶化的肾小管,“他们不是在救人,是在培养能适应毒剂环境的‘活体容器’。”
中午,无人机在盐矿西北方的芦苇荡发现异常:二十个金属桶半埋在泥滩里,桶身印着“绿洲环保·工业废料”,但检测出的物质却是“毒砂计划”的核心前驱体。更危险的是,桶体腐蚀导致毒剂渗入湿地,芦苇的根系已出现变异,叶片上的绒毛能吸附毒砂结晶,形成可随风扩散的“生物载体”。
“还记得李华笔记本里的‘港口改造优先级’吗?”林涛调出卫星地图,华北盐矿的地下隧道与渤海湾码头的输油管道相连,“他们想通过地下水层把毒剂输送到港口,再伪装成工业废水排入海洋,等结晶随洋流扩散,就会形成覆盖整个华北沿海的‘毒砂网络’。”他放大码头监控,发现三艘货轮正在装载标有“工业盐”的集装箱,目的地正是“深蓝化工”在东南亚的子公司。
傍晚,专案组在码头仓库截获一批伪装成化肥的毒砂结晶。开箱瞬间,所有人的防毒面具都发出警报——结晶在潮湿环境中释放出的气体,比西北矿区的版本毒性强三倍。秦明注意到包装箱角落的批号“001-2025”,与盐矿培养舱的编号、当前年份完全对应,“这是量产的第一批成品,用人体实验体的编号作为质量认证。”
深夜突审“绿洲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