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网游动漫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3/4)
折。自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杜甫参加科举考试,到创作此诗时,已过去十余年,一直未能谋得一官半职。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奔走于权贵之门,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屈辱生活。期间,虽有过皇帝征召的短暂希望,但最终也未能如愿,依旧处于困顿之中。

    - 人际关系:韦左丞即韦济,他对杜甫的才华颇为赏识,常在众人面前称赞杜甫的诗句。杜甫希望通过韦济的举荐,能在仕途上有所突破,改变自己的困境。于是,杜甫写下这首诗呈给韦济,一方面表达对韦济赏识的感激,另一方面倾诉自己的抱负与困境,期望得到韦济的进一步帮助。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创作背景对其情感表达影响显着,具体如下:

    愤懑不平之情更加强烈:创作于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贤才难展抱负的背景下,杜甫目睹“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不公现象。权贵子弟不学无术却衣食无忧,自己寒窗苦读、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长期困于长安,求仕无门。这种社会现实与个人遭遇的巨大反差,使他对社会的愤懑不平之情在诗中喷薄而出,如开篇便以直白对比,宣泄对这种不公的强烈不满。

    理想抱负的坚定与无奈:杜甫本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政治理想,且自恃才华,认为能如早年受名人赏识般顺利入仕施展抱负。但长安十余年求仕受挫,残酷现实让他的理想与现实产生巨大落差。诗中既坚定表达了理想,又透露出理想难以实现的无奈。“致君尧舜上”等句表明其抱负坚定,而“此意竟萧条”则道出理想破灭后的失落。

    屈辱辛酸之感愈发深沉:为求生存和仕途机会,杜甫在长安“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长期处于这种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生活,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压力,使他心中屈辱辛酸之情愈发深沉。诗中对这段经历的描述,饱含着对自身艰难处境的悲叹和对世态炎凉的无奈。

    感激期待与迷茫纠结并存:韦济对杜甫才华的赏识,让身处困境的杜甫看到一丝希望。他感激韦济常在百僚前称赞自己,内心充满期待,渴望韦济举荐以改变命运,如“窃效贡公喜”便体现这种心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