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问题,令范希文有些看不惯。
人口集中地区,往往自然条件相对较差,比如树木匮乏。
这个现象由北至南逐渐衰减。
据观察,根本原因有二。
即日常用木材烧饭、建筑的行为集中,导致范围内树木林业枯竭。
另一个原因则与气候与土壤有关,越往北方,水土问题便越严重。
或许这也是黄河经常改道的原因之一,因为泥沙容易淤积,河道阻塞所致。
但在荆襄地区,还算不错。
并且,自占城稻推广以后,大宋多了更为高产的食物,每逢夏季,全国绿意更浓。
隔得远远的,便有撕心裂肺的哭声传来,咿咿呀呀不知说了什么。
范希文近前看,正见一老妇人路边跪地哭泣,又点了香烛黄纸。
“老人家,你这是在祭奠何人吗?”
老妇人头也不抬,依旧不停拜神。
“啊~晓不得哪个断命种,竟将我家牛偷了去,我在此当天赌咒,要他不得好死!啊~”
又哭又骂,情绪激动。
耕牛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十分重要。
宋朝虽然耕牛数量较多,但是对于普通农户而言依然珍贵无比。
因此民间耕牛必须登记籍贯,并且有牛犊新生之时,还需要上报造册。
而耕作官牛则于景德年间专设群牧司管理,该部门在朝中地位尤为重要。
换言之,耕牛丢失一事,不仅是一个家庭失去了重要劳动力,估计还要担一定的官司风险。
“你家牛没有私印吗?”
高胡所问的“私印”,是私有耕牛在官府登记毛色、高矮等特征后,主家打上的印记。
“有什么用?这些惯偷,将牛宰了悄悄卖钱,连牛皮都找不见一块。”
老妇人想起自家牛儿的遭遇,心中不免又哀痛起来,耕牛于农家而言,如同亲人。
范希文捕捉到了“惯偷”二字。
“老人家意思是周围经常有人偷牛?”
老妇人哭诉:“往常也不多,只是近些天被偷了不少,不知哪里来的流贼,连地里的菜也不见了许多。”
莫非是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