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杨家天下 > 第477章 称帝前夕(3/4)
东西。

    相同的只有前面两个字“九品”而已,而不是单纯的把“中正制”这三个字给取消掉了而已。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中的“品”,最开始说的并不是后来朝代用衡量官职大小的品级。

    而说的是对某一个即将要为官之人品评。

    而且品评一个人是否适合为官,主要有三个内容。

    第一,家世,评的是这个人家庭出身和背景,其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

    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第二,行状,评的是这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

    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第三,定品,评的是确定这个人品级。

    定品级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就是以家世来定品级。

    出身寒门的人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的人即使行状不佳也能位列上品。

    于是就形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而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

    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

    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在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

    但那时朝廷都是世家子弟,选举的官员也都是世家之人。

    九品中正制有利有弊。

    利是九品中正制的优势在于建立了更科学的人才选拔体系,系统化的体系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方便中央自上而下的管理。

    同时,九品中正制也有效安抚了世家的不满,维护了统治阶级利益的统一。

    九品中正制的评价标准是一套科学的人才选拔标准,将人才置于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和测量,可以方便地选择复合型人才。

    但它的弊端更大。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是各方人争做中正,全国人才集中到中央,地方无才,地方行政效率降低,甚至会出现烂政、懒政、堕政的现象。

    基层一旦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