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模拟出来的反应,对我们理解求生意识有什么具体帮助呢?”
洛尘耐心解释:“通过人工智能模拟深度睡眠者有意识时对死亡的反应,我们可以从侧面推断求生意识的一些潜在模式。
因为求生意识的外在表现就是面对危险时的行为决策,模拟反应能让我们看到在假设意识存在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求生行为,
这能丰富我们对求生意识的认知维度,填补深度睡眠者这一特殊案例中意识缺失部分的理解空白,帮助我们更好地构建完整的求生意识理论框架。”
骁睿皱着眉说:“洛尘,这个深度睡眠者的情况,让我想到伦理道德问题。
如果他一出生就处于深度睡眠,家人决定拔掉维持生命的设备,这算不算是‘杀人’呢?
从伦理角度,我们该怎么看待这种对生命和死亡的干预?这和求生意识又有怎样的关联?” 骁睿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沉重,显然被这个伦理困境深深困扰。
洛尘严肃地说:“这是个很沉重但又很关键的问题,骁睿。从伦理道德层面,不同文化和伦理体系有不同观点。
一些强调生命神圣性,认为拔掉设备是不道德的;另一些则考虑生命质量,若生命没有意识体验,维持生命的意义需重新评估。”
骁睿追问:“那不同文化和伦理体系下,具体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体现呢?”
洛尘接着说道:“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生命被视为上帝赋予的神圣礼物,人为终止生命被视为违背上帝旨意,是严重的道德禁忌。
所以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拔掉深度睡眠者维持生命的设备大概率会被强烈反对。”
骁睿好奇地插话:“那在其他非宗教性质的现代伦理观点中呢?”
洛尘继续阐述:“而在一些现代生物伦理观点里,比如功利主义伦理观,会综合考量生命质量、痛苦程度以及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
要是深度睡眠者毫无苏醒可能,且持续消耗大量医疗资源,从功利主义角度可能会支持终止生命维持措施,因为这能将资源更合理地分配到其他更有希望康复的患者身上。
这和求生意识的关联在于,求生意识不仅涉及生物学反应,在社会伦理层面也有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