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同时陷入了回忆的漩涡。
1956年,那是一段遥远得如同隔世的时光,距今已将近七十年。
那时的他们,不过是天真懵懂的孩童,幼时的记忆犹如被岁月蒙上了一层薄纱,模糊不清。
只依稀记得,他们父辈中的许多人,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响应国家的号召,怀揣着满腔热忱,从世界的各个角落匆匆赶回。
父亲和伯伯忙于科研工作的时候,他们兄弟俩便在中科院的大院里度过了一整个童年。
那个标语最初的模样,至今仍深深刻在他们的脑海中。它挂在一个厂房的土墙上,布料陈旧,像是饱经了无数风雨的洗礼。
当时,一位领导前来中科院视察,提出要给为华夏默默奉献的科研人员们留下一些鼓励与期望。
父亲琢磨着,既然是鼓励,就得醒目,要让每一位科研人员一踏入中科院就能看到。写在纸上显然不够庄重,写在布上最为合适。
然而,找遍整个中科院,竟寻不出一块干净完好的布,最后还是到医务室扯了两块补单,勉强缝在一起。
挂标语的土墙后面,便是液体燃料实验室。
那土墙破旧不堪,一道道裂缝仿佛岁月刻下的沧桑痕迹。实验室的房顶是简陋的草棚,夏日里,炽热的阳光毫无阻挡地穿透草棚,室内酷热难耐,宛如一个巨大的蒸笼;冬日时,凛冽的寒风从四面八方呼啸而入,冻得人手脚麻木。
他们小时候生性贪玩,却唯独对这个地方敬而远之。他们常常看到一个个浑身湿透的叔叔伯伯从那犹如“火窑”般的实验室里走出来,在外面稍作停留,等汗水落下,又毅然决然地再次走进那炽热的空间
那时的他们,满心疑惑,单纯地以为这些叔叔伯伯是煤炭工人
长大一些,上了学,才知道,原来蹲在 “火窑” 外面落汗的那些狼狈不堪的叔叔伯伯们…
竟是国内顶尖的工程师和物理学家
那一刻,敬佩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们深深懂得了这些科研人员为国家科技事业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如今,赵珩和赵行两兄弟回忆起往昔,心中五味杂陈。
赵珩微微叹了口气,感慨道:“现在再回想那段时光,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