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过程也有区别,这确实可能造成结果偏差。”
“那该怎么在实验中处理这种偏差呢?”
“我们可以在实验前详细记录志愿者的饮食习惯,将他们分为不同饮食类型组,对比组内和组间数据,分析饮食习惯对水粒子振荡频率的影响规律,从而在研究基因与水的关系时,更好地排除这些干扰因素。”
一会后,骁睿又涌出了新的疑问:“洛尘,不同个体的基因本身就存在差异,这会不会导致即便是同一来源的水,被不同人吸收后,粒子振荡频率变化也大不相同,那我们怎么能从这些复杂的差异里,准确找到水对基因普遍影响的规律呢?”
洛尘手指在键盘上噼里啪啦地敲着,给骁睿回复道:“嘿,你提的这个问题可太关键了!确实,每个人基因都不一样,就算喝的是同一批水,在不同人身体里,那水的粒子振荡频率变化肯定也不一样。
但咱可以从统计学这方面想办法。找好多好多人来当实验对象,这些人年龄、性别、种族啥的都不一样,把他们的数据收集起来。”
“收集这么多数据,具体要怎么分析啊,洛尘?”
“看看数据都集中在哪些范围,又有多大的差别。数据量一大,就算个体之间有差异,也能从里头找出基因和水相互作用的那些共同规律。”
接着,骁睿又抛出一个问题:“水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人喝水后很快就排出,有的人则不然。这停留时间的差异,会不会对水的粒子振荡频率产生显着影响,进而干扰我们对基因作用的判断啊?”
洛尘回复道:“水在身体里停留时间这事儿,这确实是个麻烦。做实验的时候,咱们可以把志愿者分成好几组,按照喝水后多久把水排出来来分组。比如说,有的人喝水后很快就上厕所,这算一组;有的人过一会儿才排,又是一组;还有的人要更久,再分一组。”
“分组之后具体要怎么做呢,洛尘?”
“分别去对比每组排出来的水,和自然界里的水,看看粒子振荡频率有啥不同。再顺便看看这些志愿者身体代谢的各项指标,分析分析水在身体里呆的时间长短,和粒子振荡频率变化之间到底有啥关系,这样就能知道这因素对判断基因作用有多大干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