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影史追光,胶片岁月的回响与新生(2/4)
中满是期待。 她将胶片放入放映机,随着机器的转动,模糊的画面逐渐浮现。虽然画面斑驳,但林晓还是被深深吸引。 “这拍摄手法和叙事风格都很独特,这个导演一定不简单。”林晓看着屏幕,兴奋地说道。 为了弄清楚这些胶片的来历,林晓开始四处走访电影界的前辈。她来到了一位资深电影史学家的家中。 “张教授,您好。我偶然得到了这些旧胶片和手稿,想请您帮忙看看,它们来自哪位导演。”林晓礼貌地递上资料。 张教授戴上老花镜,仔细翻看着手稿,眉头渐渐皱起:“这些资料有些年头了,看起来像是一位叫李建国的导演的。他在上世纪中期活跃于影坛,作品风格独特,但后来因为一些原因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林晓连忙追问:“那您知道他的作品为什么会被遗忘吗?” 张教授叹了口气:“当时电影行业发展迅速,新的导演和作品不断涌现,李建国的作品又比较小众,没有得到足够的宣传和推广,渐渐地就被埋没了。” 得到线索后,林晓决定深入挖掘李建国的电影创作历程。她查阅了大量的电影档案,终于找到了一些关于李建国电影的报道。 “原来他当年拍摄电影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充足的资金,拍摄设备也很简陋,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林晓看着手中的资料,感慨万千。 在探寻过程中,林晓遇到了一位曾经在李建国剧组工作过的老演员。老人回忆起当年的拍摄经历,眼中闪烁着光芒。 “小李啊,那时候拍电影可不像现在。我们为了一个镜头,常常要在深山里蹲守好几天。但李导对电影的热爱,让我们都充满了干劲。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他的心血。”老演员深情地说道。 林晓好奇地问:“那后来为什么李导不再拍电影了呢?” 老演员微微摇头:“他的电影不被当时的市场接受,投资越来越少,最后他心灰意冷,就放弃了。但他的那些作品,真的很有内涵。” 随着调查的深入,林晓发现李建国的电影虽然小众,但在艺术价值上却极高。她决定为李建国举办一场电影回顾展,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作品。 “我要让这些被遗忘的电影重新焕发光彩。”林晓坚定地对朋友说道。 然而,举办回顾展谈何容易。林晓面临着资金短缺、场地难找的问题,而且很多人对这场回顾展并不看好。 “林晓,你这是白费力气。现在谁还会去看那些老掉牙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