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禁卫军 > 第69章 外交试探(五)(3/6)
黎公社失败后,公社的领导人之一欧仁鲍狄埃创作了《国际歌》的歌词。后来,经工人作曲家狄盖特谱曲后,《国际歌》在全世界广泛传唱开来。

    卫队的士兵们没想到,他们的总司令兼总督大人居然还会唱法兰西的歌,还给译成了汉语。早就把戈辉佩服得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的士兵们,更是把戈辉看成神一般的人了,他们觉得,他们的总司令无所不能。

    而戈辉只是觉得,这首歌对欧洲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对法国人,总有一天会用得上,对欧洲人有很好的震慑作用。让戈辉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时间很快进入了六月下旬,田野里到处都是绿油油的,今年的庄稼长势格外的好,雨水下的也特别的及时,看来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啊。

    英法两国的驻北京公使也在这个时候一起来到了奉天,他们直接住进了奉荣饭店。

    和他们同一天到奉天的是周玉坪派人从北京送来的英法两国公使的情报资料。周玉坪还算详细的介绍了英法两国的公使。

    英国驻北京公使窦纳乐少校,他原来是英国驻开罗的总领事,他是一位非洲事务专家,据说他的越级擢升完全是出于一个误会,他本人也常开玩笑说他的任命其实是因为英国外相将名单搞错了,这才侥幸获得了这个职位。

    对于此人,老一辈“大清通”、大清帝国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曾评价说:“窦纳乐的任命很值得关注,我辈之人多年来将中国人视为有文化和文明之民族的努力将被窦纳乐击败,因为此人对东方一无所知,而其工作方法是基于对付尼格罗人(非洲黑人)的经验”。

    赫德的话并非是无端指责,窦纳乐在1896年的一份电报上就曾轻蔑的说:“欧洲或者任何文明国家的统治者都不会像这些人(指清廷)一样管理国家。将大清看成是一个文明国家实在是大错特错”。

    法国的情况也很类似,在“大清通”施阿兰被调走后,接替他担住法兰西驻北京公使的是的是国会议员毕盛。

    毕盛来自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虽然性格随和,人品不错,但由于欧洲外交官大都是贵族世家子弟,因此他的出身实在是不值一提。

    毕盛的夫人是里昂一家着名餐馆老板的女儿,她为人热情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