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携科技穿唐再造盛世风华 > 第160章 血脉同源,星火相传(2/3)
培育出高产抗旱的水稻新品种;在江南省的纺织厂,他们改良墨家的自动织布机,使其更适应本土的丝绸织造工艺。

    三、星火燎原:归国后的文明播种

    1930年,第一批留学生学成归国。陈望舒带回了整套议会制度的运作方案,在他的推动下,民国的部分城市开始试行议员选举制度;林振国则在中南省创办了第一所现代工业学校,将大唐的职业教育体系引入国内。

    这些归国青年如同火种,点燃了文明变革的火焰。在上海,他们成立\"墨韵学社\",将墨家的逻辑学、光学知识编写成通俗读本;在广州,\"新法家研究会\"尝试将大唐的法治理念与民国法律体系融合。当抗日战争爆发,这些曾在大唐求学的青年,有的投身军工研发,用学到的技术改良武器装备;有的组织战时合作社,将大唐的经济管理经验用于后方建设。

    历史档案中保存着一封1943年的密电,陈望舒在电文中写道:\"大唐所学,非为个人荣身,乃为文明续命。今山河破碎,正是学以致用之时。\"这封电文,成为了那一代留学生的精神写照。

    四、血脉永续:文明对话的当代回响

    2021年的长安,\"民国留学生纪念馆\"内人潮涌动。全息投影重现了当年的课堂场景:大唐教授与民国学子激烈辩论,思想的火花在空气中跳跃。一位来自东方大国的游客驻足良久:\"原来我们的先辈,早就开始了文明互鉴的探索。\"

    在江南省与中南省,\"大唐 - 民国文化交流节\"已成为传统盛事。活动中,既有复刻的民国旗袍秀,也有展示大唐量子科技的互动体验;人们既能品尝地道的江南小笼包,也能体验墨家机关术的现代应用。

    更深远的影响体现在制度层面。东方大国现行的部分教育改革方案,借鉴了当年大唐留学生培养体系的经验;在民主法治建设中,也能看到大唐三权分立制度的本土化探索。正如历史学者所言:\"那段跨越重洋的求学史,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两个文明携手共进的。\"

    夜幕降临,长安的量子天幕亮起璀璨的星光,拼出\"血脉同源,文明共生\"的字样。在这个特殊的夜晚,我翻开最新的学术报告,上面记录着当代青年的交流成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