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皱着眉头,猛吸了一口旱烟:“是啊,咱靠着土地吃饭,土地要是不行了,这好光景怕是也悬。” 原本热闹的氛围,瞬间添了几分凝重。
这时,一直没吭声的李二爷缓缓开口:“你们还记得‘涸泽而渔’的典故不?就像那故事里说的,为了一时之利,把水都抽干抓鱼,最后鱼没了,水也没了。咱村里为了引进那些工厂,没考虑到环境,现在土地出问题了,这就是后果啊。”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
小虎子的爹突然站起来,激动地说:“不能就这么算了,咱得找工厂去,让他们把污水治理好,不然咱的地就毁了!” 但也有人犹豫:“那些工厂是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要是得罪了,村里的经济咋办?” 一时间,众人议论纷纷,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去找工厂理论,一派担心影响村里收入。
在这争论中,我不禁思索,这小小的茅山涡,不正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吗?发展与环境的矛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抉择,就像一道道难题摆在人们面前。人性在这其中尽显,有人为了守护土地的根本,不惜站出来抗争;有人则因顾虑经济收入,选择隐忍。而社会关系,也在这矛盾中悄然发生着变化,原本和谐的乡亲们,此刻也有了分歧。
就在众人争论不休时,村长站了出来:“大伙别吵了,咱不能光看到眼前的利益,土地是咱的根,没了土地,就算有再多钱又有啥用?但咱也不能莽撞地去找工厂,得想个周全的办法,既能解决土地污染问题,又能保证村里的经济不受太大影响。” 众人听了,渐渐安静下来,开始商量对策。
最终,大家决定推选几个代表,去和工厂协商,要求他们尽快治理污水,同时村里也会积极寻找其他可持续的发展途径,不再单纯依赖污染环境的工厂。这场冲突,虽然打破了原本的和谐,却也让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为茅山涡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方向。而我,也在这过程中,更加明白我的诗,不仅仅是带来希望,更是要引发人们对这片土地,对生活的深刻反思。